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3:17更新

曹文琳
叠叠颁中国网特邀记者

许浩游英国-走马观花

来了一周,许浩的行程基本都围绕着足球这个主题,眼看归期已近,许浩对于伦敦还了解不多,叠叠颁将原本安排的切尔西俱乐部的访问改成了游览英国女王的住地白金汉宫以及世界最着名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

白金汉宫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短暂的夏季对公众开放,这段时间游客可以进入女王的会客厅等室内场所参观。虽然现在白金汉宫已关闭,但是许浩还是见到了非常具有观赏性的白金汉宫换岗仪式。

军乐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吹着号,敲着鼓,在白金汉宫外的广场绕行一周后进入宫内的大院,在院内又是变阵,又是演奏,很是热闹,神气的骑警跨着马来回踱着步子指挥着行人的交通。这段时间不时看见白金汉宫内的汽车载着贵妇们进进出出,被游客们猜测她们的身份,我们在想难道英国皇室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下生活,他们会不会觉得别扭?

尊贵象征

看了换岗仪式,许浩总结说:很气派,很会作秀,这些军人现在多半是演员的身份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金汉宫的换岗仪式已多半变成了一种旅游项目,或者说,是一种皇室保持尊贵和神秘感的象征。

或许是英国人比较善于保留历史或者说“守旧”吧,无论是昨天的曼联之行或者今天的白金汉宫换岗,你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过去”的态度是“纪念”与“留下”,而不是我们在国内司空见惯的“抛弃”与“改变”。

大英博物馆的存在更是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时间有限,我陪许浩在大英博物馆仅匆匆地看了两个小时,当然这两个小时还主要花在中国馆内。从新石器时期的“璧”,夏商时期的“鼎”、 到唐朝的“三彩”、明代的“青花”,看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的馆藏相当于学了一遍中国的历史。

流落异乡

我们不免遗憾中国的许多稀世珍宝流落到了国外,但是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与尊重。在许多藏品旁边的注解中,不仅有拼音标注(如“如意”,“佛手”,“寿星”等词都是用拼音来注解的),而且对于它们的生产的地点、使用的环境,主要的用途都标记得很清楚。

记得小时候,读过“完璧归赵”的故事, 但是直到到了大英博物馆,见到了标注为“bi ”的藏品我才总算明白“璧”到底是什么样的。展柜中几千年以前的璧散发出淡淡的光芒,惹得许浩不停地问:“你说这些东西是真的吗?怎么不像几千年前的东西,会不会是假的?”
由于大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英国政府每年都要花费巨资维修或购买藏品,也很难解释英国人是为了“钱”这样做。

在中国馆的侧门,有一个专门展出中国玉器的长廓,从新石器时代至现代以来7000年间的百余件藏品都是何东爵士家族长年借与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为了感谢何东对于中国馆及亚洲馆的贡献,这部分的馆名已用他的名字命名。

大英博物馆确实是世界珍品的汇集地,但是如果仅仅将大英博物馆理解为“珍宝馆”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大英博物馆,我们也见到了许多并不十分值钱的东西,如在钱币展馆,展品中竟然有中国人在葬礼上使用的“冥币”。在非洲展馆,我们也见到一些稻草扎成的艺术品。

从这点上看,我想大英博物馆的定位或许更多的在于纪录人类历史,反映历史中的人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