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纱虽小文章大 | ||||||||||||||||||||||||||||||||||||||||||||||||||||||||||
周末的报纸上有这样一幅漫画。会议桌前,左边的穆斯林妇女从头到脚一席黑纱,面前摆的名卡上两个大字"Don't Look";右边的西方妇女香肩玉臂曲线毕露,名卡上写着"Don't Touch",坐在中间的男人惶惶然手足无措…… 超短裙、蒙面纱,自由社会,女性当然有选择着装打扮的自由,但近来,英国却掀起了有关穆斯林妇女应不应该揭开面纱的争论。 争论牵涉到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移民、人权、教育、妇女权益、外交政策、反恐战争等方方面面。 正所谓面纱虽小,文章却大。 敏感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英国前外相、现任下院领袖的斯特劳呼吁穆斯林妇女摘下面纱。 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面纱是穆斯林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对很多穆斯林妇女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她们对宗教的虔诚,也代表着她们的身份和文化根源。 部分穆斯林认为,要求穆斯林妇女摘下面纱侵犯了她们的人身和宗教信仰自由;如果禁止穆斯林妇女蒙面,是否也应当禁止其他一切有宗教象征意义的饰物呢?而主流社会有人说,黑纱蒙面突出强调的是个性、区别,成了族群融合、文化交流的障碍。 英国一直以自己鼓励文化的多样化为荣,少数民族建立宗教学校、官方文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法律禁止宗教歧视、种族歧视等等。但是,随着面纱争议的升温,也有人质疑,鼓励多样化是否同时也加剧了隔离?政府是不是更应当鼓励认同和融合呢? 面纱问题早已有之,但却一直未能成为"爆炸性"的头条新闻。这次风波如此之大,与去年伦敦遭受7·7连环爆炸袭击也有关系。 伦敦受袭之后,英国的非穆斯林对穆斯林社区的动向十分敏感、高度关注,戴面纱的妇女越来越多,难免会让英国人觉得本土文化和宗教传统受到了挑战;而穆斯林呢,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歧视甚至敌意,难免造成心态反弹,因此,更加将维护女性蒙面的自由看作维护民族认同、保障基本人权的象征。
和平共处 住在伦敦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贰补濒颈苍驳地区已经有七八年了,走在街上,碰到戴面纱的妇女是家常便饭。可是,对不同的头巾和面纱,感觉也不完全一样。 每次碰上一个头戴颜色绚丽、刺绣美轮美奂头巾的阿拉伯妇女,总会多看一眼,心里暗自嘀咕一句"真漂亮"。但是,碰到从头到脚一席黑袍、仅仅露出两只眼睛的妇女,总会觉得很不自然,情不自禁地转移开视线。幼子同学的妈妈也有蒙面者,接送孩子天天见面也有一年多了,打招呼的次数屈指可数。 一向自诩开放、宽容,对自己的这种反应,有时候心里觉得也很惭愧。反思一下,个中原因,主要的可能是无知以及由此引发的距离感,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因此也就什么都不说。其他原因也许还包括教育背景的影响。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好人没有蒙面的,因此,本能地,看到蒙面者就会觉得难以接近。 另一方面,晚上出门在伦敦,如果碰到穿着特别暴露、浓妆艳抹的女性,也会不自觉地暗想这样装束有没有目的?目的何在? 自由社会,女性当然有权选择衣饰。英国女郎在寒冷的冬夜穿着超短裙、光着大腿出门,对此,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既然如此,又怎么可以对蒙面的人说叁道四呢? 问题是,现在穿超短裙的和戴面纱的女性,同是英国人,必须在同一个空间相处。要实现和平融洽,只能靠加强对话、增进了解,穿超短裙的需要尊重别人戴面纱的自由,戴面纱的也应该努力理解别人的担忧。 女性有选择的自由,但是社会既有权利、也有必要让妇女认识到自己的穿衣打扮对周围的人以及对整个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 回到文章之初提到的漫画。如果几个人坐在会议桌前早就互相认识,一起吃过饭、喝过茶,那么,蒙面的女人可能就不会再觉得穿超短裙的女人暴露曲线和美貌是为了实现邪恶的诱惑;穿超短裙的女人可能也就不会再担心蒙面的女人是极端分子;坐在中间的男人呢,也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了 (2006年10月10日) |
最新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