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伦敦推出“中国现代设计展”
|
||||||||||||||||||||||||||||||||||||||||||||||||||||||||||
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尤其以设计与装饰艺术著称。最近,这座以英国皇室成员命名的艺术宫殿也加入了西方当前的“中国热”,以“创意中国”(China Design
Now)为题,隆重推出了英国首场专门介绍中国设计的大型展览。
展览以旅程的形式开展,以叁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不同的出发点去探索不同的设计领域,其中,约100位中国美术师展出了他们各自的建筑、时装、绘图、电影、摄影、家具以及数字媒体作品。 展览中,不同的城市被赋予不同的主题。 深圳--边域城市 提起深圳,国人马上会联想到入境催货的港商和大胆“下海”的内地人,这座城市里似乎只有金钱,没有艺术。 展览告诉人们,深圳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个平均居民年龄为27岁的经济特区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平面设计师。九十年代初,他们首先打破了中国传统美工的意识和手法,在汪洋商海里迅速成长起来- 这种说法,决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中国的包装美术和广告美术开始有了个人意识,而设计这个概念也得到了“宣传”以外的定义。 “创意中国”的展出作品包括了九十年代以汉字结构和中国陶瓷为灵感的海报,杂志封面,也收纳了眼下与西方接轨的罢恤,球鞋,网络,颁顿和漫画设计。仅仅十多年,中国的青年文化潮流从纯艺术性,甚至带有政治性的设计,发展到日趋国际化的商品设计,这只能印证中国经济发展之快,创意之活跃。有意思的是,西方观众对汉字所代表的平面美术的兴趣似乎远远超过其他。 上海--梦幻城市 上海梦,听着浪漫,但不经推敲。上海的梦究竟是什么?梦中的上海又是如何?一进上海展厅,扑面而来的是大银幕上穿着旗袍的张曼玉。曾几何时,王家卫在影片《花样年华》里所塑造的形象在西方已成为上海的标志,这只能说明,上海,与其说它是个城市,不如说是个概念。 这一部分的展览试图捕捉的正是旧上海所代表的风华烟云,从“新天地”的商业构想,到仿叁十年代风格的人物摄影,到时装设计,灯红酒绿,俨然一个“东方巴黎”。 可是上海并不是巴黎,而上海人对生活的追求,和所有的人一样,有很朴实的一面 - 展览中的一幅摄影作品体现的正是国人所熟知的“四大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从手表,录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到现在的房子,车子,电脑,手机。 英国的媒体认为遗憾的是,上海作为时尚之都,在此展出的时装设计只限少数。倒是荧幕上张曼玉的旗袍最出风头。 北京--未来城市 如果说上海的灵感来自这个城市的过去,那么北京正相反--它的自信是属于未来的,你只要看看这座城市的建筑就知道了。 从中央电视台新楼,到奥运“ 鸟巢”,从北京机场的T3航站楼,到建外SOHO现代城,展览陈列了21世纪北京的建筑辉煌。中国的建设目前占用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混凝土,二分之一的钢材。而英国媒体在感叹中国发展之快的同时,刻意指出这次展览中的大多数建筑工程是由欧洲人设计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成功与否,“创意中国”是一次有价值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探索。 西方消费者在过去的十年中早已习惯“中国制造”这个商标,但是对于“中国创造”这个概念恐怕还是很陌生。 这里讲的不是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创造,而是现代中国与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美术创意。正因为这种陌生,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 |
相关内容
![]() 2008年3月03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 2008年2月27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 2008年1月15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叠叠颁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叠叠颁概不负责
最新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