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31更新
英格兰的一角,聚集着大批受“高薪”诱惑前来“淘金”的东欧人。很多没工作的当地人虽然瞧不起移民干的活,但也不欢迎外国生力军的“入侵”。
在彼德伯勒(笔别迟别谤产辞谤辞耻驳丑)附近的一个农场,巨大的南瓜静静地躺在地里,等着人来摘,等着被送到城里的餐馆供飨客饱口福。
几名工人跟在一辆拖拉机的后面,弯下腰摘瓜、直起身装车。在地里干活的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个英国人:开拖拉机的司机。其他的人都来自东欧国家。
他们当中有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波兰人。其中一人在自己的祖国曾是护士。但是现在,她摘南瓜挣的钱是从前在医院当白衣天使时收入的四倍。
单调、劳动强度大,每星期工作60小时……尽管摘南瓜是个苦差事,但却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溜号去喝茶。
刚从波兰来英国打工不久的马里乌什(惭补谤颈耻蝉锄)说,“这里好极了!”
“不肯吃苦”
对于农场主来说,东欧劳动力的到来简直就是梦想成真了。他说,他已经彻底放弃了找当地人来干活的念头,因为,“他们不肯吃苦”。
事实上,当地人几乎根本不愿意下地干活。负责给这家农场介绍劳工的中介公司在过去两年中,门槛都快让成百上千的东欧人踢破了,但是来找工作的英国人呢?只有叁个!
农场主卡姆?艾伦(Cam Allan)说,尽管工资水平高于国家制定的最低标准,但是,从当地人中招工特别难。
如果没有移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英国农业将陷入困境。
尽管当农民的收入包括加班费在内一年可以达到25,000英镑,但是,这仍然不足以吸引彼德伯勒的部分当地年轻人;他们宁愿去领失业救济。
发放救济金的办公室门外,来领支票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但是,看不出这些人中谁愿意拿每小时七英镑的工资下地摘菜。
一群年轻人说:
“哥们,我宁愿吃救济也不愿干那活”。
“我可不愿意去玉米地干活”。
“我不愿意和一群外国人一块干活”
另外一个小伙子正在领最后一张救济金支票。苦苦寻觅了12个月,他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认为这都是因为外国人,“我以前从来不觉得找工作难,现在。有时候去面试时才发现,一份工有200个人申请。”
“喘不过气”
东欧劳动大军的涌入,搞活了一个特定的经济领域,但是,整个社会需不需要付出其他的代价呢?
最近几年,英国的移民潮高过过去几个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东欧人来英国;官方统计数字是80万。
受当地农场和工厂就业机会的吸引,这80万人中不少一部分来到了彼德伯勒。现在,比德伯勒的居民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是移民。当地有些人形容说,彼德伯勒快要被移民压得“喘不上气来了”
查里斯?斯韦福特(Charles Swift)担任地区议员已经有55年了。在1970年代早期还曾经担任彼德伯勒市理事会的领导人。当年,他曾经同意接纳被乌干达政府赶出来的亚裔家庭。但是,斯韦福特认为,最近的移民涌入已经“过头了”,政府拨款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移民的规模及其带来的冲击。
他举例说到,过去六个月中,在当地一家家庭医生诊所登记的移民有1,000人,一所小学中,学生总共讲24种不同的语言。
他说,在大街上随便问问张叁李四,他们肯定会说,社会服务质量在不断下降。当地居民不断告诉他,“我们已经受够了”!
赫马?珀特尔女士(Hema Patel)完全同意斯韦福特的说法。她说,政府应该完全彻底地制止移民。不管这些移民是来自欧洲、远东还是任何其他地方,政府必须现在就解决这个问题。
当地农场主和工厂主可能会说,彼德伯勒的移民还不够呢,他们仍然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但是,说起移民,每个人可能都只会首先看到移民对自己切身生活的影响。雇主想的是生意的发展,当地居民看到的则是自己的社区成了移民的磁石。这两人对移民的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
“回不去了”
在彼德伯勒的移民,另外还有一个特点特别引人注目:许多人并不是想来挣一两年钱就回家,他们来英国都做好了扎根的准备。
在一家教堂的大厅内,一名波兰政治家正在向满满一屋子的同胞发表演讲。他想知道,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愿意返回现在劳动力奇缺的祖国。
一屋子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她正在考虑回家,其他的人都是要打持久战的。
一个年轻的母亲说,她现在在这里已经有了一套公寓,孩子也都过来了,在当地上学,交了不少朋友。即使波兰的状况很快改善的话,她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