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8年4月03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6:27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鸿冈
《文化鸿沟》 - 推敲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英国人的幽默感是与生俱来的吗?

前一段,英国好几家报纸都锁定一位加拿大心理学家罗德?马丁(Rod Martin)的“发现”,那就是英国人的幽默感是基因遗传的产物,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乍看标题,我以为下面的文章肯定都会笑弄这位博士。照我的观念,幽默感怎么可能不是学来的,不是经过生活磨炼产生出来的东西呢?

但几篇文章读起来却居然都是就事论事,至少在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任何挖苦讽刺、冷面幽默。

两种可能性

当然,马丁到底是个学者,细看一下,他的结论并非像报纸标题所说的那么简单独断。

他的立论是:英国的一些电视喜剧显示,较之其他国家的观众,英国人更欣赏残酷的“负面幽默”。

在马丁博士的定义里,负面幽默的表现轻则包括挖苦嘲弄,但重则包括种族主义或是性别歧视的侮辱,其中也包含自我嘲弄。

“英国电视里看到的幽默更趋尖锐,而相比之下北美的幽默则比较平淡温和。”

他进一步推论:“不同民族的幽默感有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源于基因,也有可能源于环境的不同。”

马丁的这项研究对比的不是英国和世界各大文化在幽默感上的差异,而主要是英国和北美幽默感的不同。

大型调查

他率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研究班子对5,000人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对象是2,000对来自英国,和500对来自美国的孪生兄弟姐妹。

他的结论是,大西洋两岸的人都有所谓的“正面幽默”,也就是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并从中取乐的能力。

可是专看阴暗面的负面幽默,却只是在英国人当中才能被视作为“本质性”的东西。

他说,美国的那些双胞胎偶尔也表露出负面幽默,不过据考证,他们都是学来的,而不是从基因继承下来的东西。

在解释调查结果时,马丁提出一种推论,就是幽默感与人的某些其他特性相关,而这些特性可能存在基因层面的基础。

“自我嘲弄的幽默往往和神经过敏的性格有关联。消极、压抑或是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擅长这种幽默。”

环境假设更服人

但是我从他的研究中没有找到任何真正服人的证据,到了还是觉得幽默源于基因的假设有点荒谬。而马丁当初的另一假设,就是幽默源于环境比较可信。

一来,英国人和北美很大一部分人的血缘差距甚小,基因怎会有那么大区别?

二来,英国变幻莫测的阴雨天气,密集的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和各自为阵的社会阶层都是尖锐刻薄的“负面幽默”滋长的肥沃土壤。

相比之下,忙着在北美广阔天地里做美国梦,开拓新生的人日子大概直截了当一些,心情也舒畅一些。

或许我上学时受到《晏子使楚》故事的影响太重了?那里面对于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就变成苦得没法吃的枳的故事,相信你也读过。从那以来我始终坚信环境因素的作用。

(至于英国幽默的味道更像橘子还是更像枳,那倒是有商榷的余地。)

英国人怎样寻乐?

赶巧最近还有一本书问世,在美国畅销。书名是《极乐之所在》(The Geography of Bliss)。

曾经在《纽约时报》工作的记者埃里克?维纳(Eric Weiner)花了一年工夫寻找世界最愉快的地方。

英国也没有错过。他在这里找到的不是最愉快或最悲哀的地方,但找到了最消沉的地方。

牢骚成性

在维纳说来,英国人牢骚成性,发牢骚是给英国人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而寻求苦闷,正在成为英国的流行病。

“对英国人来说,快乐是大西洋彼岸的舶来品。大西洋彼岸意指美国,而美国代表的,就是愚蠢幼稚的胡言乱语。”

维纳的理解虽然说得通,但依我看来没有完全说到点上。

最后一句话还是留给英国喜剧演员查理?西格森(Charlie Higson)吧。他认为美国人的幽默比英国人更精致,“美国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英国人喜欢自我贬低。

“我们英国人喜欢看傻人干傻事,而美国人则喜欢看聪明人干聪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