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2008年5月0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29更新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街头垃圾哪里来?
 

 
 
“请带走狗屎”告示
伦敦街头和公园外可以看到种种关注环境卫生的告示,大都少不了“违者罚款”的警告。
从中国度假归来,伙伴向我感叹公共空间如何干净,言外之意是对伦敦街头表示不满。

我并不同意。中国不少公园和游览区雇用许多清洁工,卫生确实不错,这次去爬峨眉山感触尤深。不过街头的整体感觉有的地方好点,有的地方差点,这跟伦敦相仿。

看看中国的网站,乱丢垃圾纸屑显然也是民间和政府都在意的话题。眼下,它固然和奥运挂上了钩。

今不如昔

5月1日是英格兰和威尔士地方选举的日子。之前几天信箱里收到一些竞选宣传品,不只一个候选人提到改善公共空间的卫生。

其中右翼小党英国民族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候选人的政纲说,现在外国人多了,不仅上街危险,街头垃圾废物也不断增多。他允诺一旦执政,会恢复几十年前那种“大家都记得”的和睦与清洁。

在这里我无意评说各党的政策,不过对该党支持者网站上把叁个主要政党,即工党、保守党和自民党说成是个“马克思主义轴心”不完全认同。

外国人的影响?

对于乱扔垃圾是外国人所为,或是外国人影响所致的潜台词,我也尚没看到什么证据。

这位候选人提到的“大家都记得”的事实也与我的记忆不完全吻合。我在同一条街上住了十好几年,感觉治安好像没有多大变化,而最近几年清洁状况明明有好转。

不过,街头乱丢垃圾在英国是老生常谈,坚信局面正每况愈下者不在少数。即便我这种“看好派”,见到有人随地扔东西也不以为然。

校园外的垃圾
调查发现有的年轻人觉得使用垃圾箱形象不酷,怕朋友们看到丢脸。

丢弃垃圾者的分类

两年前,政府资助的“保护英国整洁运动”(Keep Britain Tidy Campaign)做了一项调查,发现48%的人都承认自己丢过垃圾。调查把这些人做了分类。

他们中最大一部分(43%)可谓“自然分解派”。他们说,他们只丢果核和纸屑,认为这些都是能自然分解的东西所以不是问题。他们对其他人扔废物很不满。

其次是“随大溜派”(25%)。这当中一部分是年轻人,很重视周围人如何看待自己,担心如果人家目睹他使用垃圾箱,会觉得他太呆板、老套。这派当中的其他人则在清洁的地方也会自律,不过如果周围环境已经脏了,就会把自己的废物也随地扔。

接下来两部分人加在一起占12%。他们分别是“不在乎派”“没工夫派”。前者毫无心理负担,觉得丢垃圾无所谓,而后者感到这样做不对,但是怕麻烦。

再往下是“愧疚派”(10%)。他们明知丢垃圾不对,可又觉得把废物带在身上或留在车里不方便,于是偷偷摸摸趁人不注意,把垃圾塞到不起眼的地方。

最后一部分是“怪罪别人派”(9%)。他们怪罪地方政府设置的垃圾箱不够,怪罪快餐店和生产厂家使用过多包装,反正自己没有责任。

对症下药

保护英国整洁运动说,要想减少乱丢垃圾行为,对这些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策略,而且方式越多越好。

地方政府昼夜保持街道清洁,并且在适当地方设置垃圾箱都有奏效,而且如果没有垃圾箱的话应该张贴告示,说明如何处理要扔掉的东西。

特拉法加广场上的巨型烟头
去年英国禁止公共场所室内吸烟后,伦敦街头烟蒂猛增,保持英国整洁运动四月初在特拉法加广场立起巨大烟头呼吁社会关注。

他们也主张展开教育活动,改变人们旧有的观念,不过同时认定,对于有的人只有强制措施能起作用,因此主张加强制裁措施的使用。

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保持整洁运动终究是个务实的机构,对于产生垃圾的大环境,和乱投垃圾的小环境-心理状态并未过多论述。

不过,以“横眉冷对”采访对象著称的大象传媒电视新闻主持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去年却就此提出一番理论,制造了不小的风波。

在他看来,从汽车窗户往外扔垃圾的人显然是不想把垃圾留在车里。他们对汽车里的小环境有责任感,可“外边”就是属于别人的空间了。这些人不把公共领域视作为自己的空间。

撒切尔主义后遗症?

传统的左派普遍把这种观点归咎于撒切尔年代在英国人当中塑造的个人主义。每个人都竭力保住自己个人的东西,但是对公物和公共环境都根本不往心上去。

帕克斯曼觉得这种理论完全没有深度。近些年在工党执政后鼓吹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可是他觉得这是避重就轻,治标不治本。

“成功文化”的弊端

而如果说到本的话,这个社会还是死守着那个“成功”文化,那些炫耀个人成功的符号自然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他说,有的人因为别人对自己穿的高档球鞋不够敬佩就能拿出刀子来也许是个比较极端的反应,不过重视这些个人成功的象征物,而同时却对公共的一切根本不往眼里看,都是同一种心理在指使。什么东西只要不是个人财产,就没有价值。

可这种分析真的站得住脚的话,实在有点恐怖。因为把他的理论推进一步说,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必定是有胜者就有败者。败者不把社会的公共空间视为自己的,这若情有可原,那么剩下来的是否就只有强制措施了呢?

 
 

地址
国家
电邮地址
电话*
* 任意选择
你的意见
 
  
 
鸿冈 摆存档闭《文化鸿沟》
推敲东西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