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8年5月1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8:55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良丁

抗震建筑 挽救生命

想到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看到的却是一具具孩子的尸体,每个人都会为那些在四川地震中丧生的孩子而倍感痛心。

虽然地震时正值上课时间,但当地校舍的建筑构造和质量,又在何种程度上让那些本可以幸免于难的孩子被永远地埋藏在了废墟下?历经地震灾害的中国今后应如何改进建筑构造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

带着这些问题,我电话采访了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建筑系结构工程学教授罗宾?斯宾策(Robin Spence)。

记者:建筑构造对于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对于中国四川发生的强度如此之大的地震,抗震建筑又是否能躲过一劫呢?

斯宾策教授:抗震建筑究竟应起到什么样的抗震作用、达到什么样的抗震标准,其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毫无疑问,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造成的巨大冲击,即使是建筑质量还不错的新建建筑也有可能在强震中倒塌。

但是,经过抗震处理的建筑即便遭遇如此强大的地震也不会塌。换句话说,抗震建筑在地震中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但从结构上却不会像普通建筑一样在遭遇极端情况时在顷刻间轰然倒塌。

记者:那么就中国四川地震灾区的建筑情况而言,当地的建筑构造是否加剧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呢?

斯宾策教授:根据各大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画面以及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我认为不少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是由于建筑质量不过关或是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在地震中被毁的建筑根据年代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叁类。第一类是年代较为久远的房屋,第二类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建造的房屋,第叁类就是在近十来年建造的房屋。

由于不能去现场察看,仅凭现有资料来推断,损毁最严重的是第二类房屋。这类房屋大多是都是混凝土建筑物, 而且当时在建造时很少考虑到防震的功能。这类建筑倒塌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往往很难逃生,救援人员也很难通过迅速有效的途径来救助幸存者。

记者:目前,营救人员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挖、刨的方式来救助幸存者。从建筑构造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来协助救援工作的进行呢?

斯宾策教授:就像我所说的,混凝土建筑物倒塌后往往会形成一个“陷阱”,被困在里面的人很难被及时解救出来。目前,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救援手段就是借助警犬和热感探测装置来搜寻幸存者和遇难者遗体。但挖掘工作本身仍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因为在这个时候使用大型挖掘机很容易会导致部分坍塌的建筑进一步倒塌,从而使废墟中被困幸存者更加难以逃生。

记者:那么从长远来看,中国四川地震灾区在灾后重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斯宾策教授:地震造成一部分当地建筑完全被毁,还有一部分建筑则部分被毁。所以,在谈到灾后重建工作时,我们其实是在讨论建筑修复和彻底重建两个过程。在有些极端的情况下,重新建造甚至要比修复受损建筑物更加容易,因为在修建新建筑时人们往往会吸取经验教训并依照有关建筑规定建造质量过硬、有抗震能力的建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土耳其和印度等一些国家,人们在修复受损建筑时倾向于只做表面工作,这就给部分建筑遗留了永久的结构性缺陷。这一点是中国方面在开展灾后重建时需要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记者:您对中国在抗震建筑方面的研究、推广以及国际合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

斯宾策教授:就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研究方面,我们已经与清华、北大以及同济大学等中国着名学府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此外,在英国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一专业。可以说,在学术上中国和外界已经就地震工程研究展开了广泛交流。

但中国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有关部门应如何加强建筑质量监管?如何确保建筑条例的实施?如何推广相关专业培训?以及如何从生产环节杜绝劣质建筑材料的问世?我想,四川的这次地震将引起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地质构造、建筑现状以及工程振动研究更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