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2008年7月03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01更新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暴力从何来?
 

 
 
马丁?迪内根祭坛
马丁?迪内根死去一年多了,但是鲜花仍有人送到他死去的地点。
从我家出门往西走200米有个路口,过去再走100多米的地方有个小祭坛。这说的不是什么历史古迹,而是邻里为纪念一个14岁的孩子搭建的。

一年前,马丁?迪内根(Martin Dinnegan)让一伙打群架的青少年团团围住捅了几刀,死在街头。

有旁观者说,他仅是因为给了人家一个冷眼,但也有人说马丁自己也属于打架斗殴的团伙。后来四个16到21岁的年轻人受到起诉。

从那以来,英国又有叁十来个青少年在类似事件中死去,最近的一起就发生在几天以前。

这究竟证明英国大街小巷如同传媒里经常听到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危险了,还是显示人们更重视了原来就已经存在的问题,是有争论的。从过去十年的统计数字来看,英国的犯罪数字实际上是在减少而不是增加。

人类本性?

我十几岁的时候生活在北京,当时青少年打群架也是经常听说的事。作家王山前些年写的四部曲小说《血色青春》对此描绘得挺生动。

当然你可以说那是文革年代,社会动荡,缺乏制约,因此年轻人卷入暴力在所难免。

不过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特别是男孩行为失控,或是团伙互相怂恿激发暴力,似乎是人间共性的东西。差别仅仅是爆发出来的程度而已。

至于如何解释这种青少年暴力的起伏,有人归咎于家庭环境,其他人首先提到社会条件、学校教育的欠缺或是影视图书内容的影响。

不过倘若教养、约束不当,一旦有了暴力的动机,人的野性就会爆发出来。

这样的观念好像被人们广泛接受。

乌克兰球迷
乌克兰警察包围球迷,为迎接欧洲杯到来作准备。

微观社会学家的角度

日前听到一位美国宾州大学的社会学家从技术角度谈到暴力的激发和行使过程,却开了我的眼界。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教授最近写了一本书,题为《暴力:微观社会学理论》(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

在他说来,暴力行为不仅不是人的本能,而且行使起来其实还有相当的技术难度,或者用他自己的措辞,就是“违背了人的生理硬接线”。

他说在发生对抗的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是感到紧张和恐惧。这种心理状态对暴力会起到强有力的遏制作用,所以要打起来的话,需要有办法绕过这种反暴力的本性。

关键在于情景

柯林斯说,他的研究把暴力有理还是无理放到一边,而关注到暴力出现的具体情景。

他说,无论是军事暴力,警察暴力,还是晚会上出现的不大为人理睬的暴力,抑或是犯罪的暴力,情景模式都很相似。

以军队为例,打仗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前线部队作战时,只有15%到25%的人真的开枪。

军部对此大为震惊,后来就开始培训军人开枪,即便是乱开枪,只要开枪就行。

柯林斯说,这种培训一直延续下来,结果是,过去打仗通常每200发子弹有一发击中敌人,而现在是大约50,000发才击中一次。

罗德尼·金遭殴打
1991年非洲裔美国人罗德尼·金遭到警察殴打的镜头被人拍下来,引起轩然大波。

紧张和恐惧

在柯林斯的观察中,街头也可看到类似的对介入实质暴力的抵触,以及施行上的蹩脚。

他在波士顿街头做观察,有一次听到砸玻璃的声音,看到路对面一个貌似愤怒的青年从垃圾箱里拣出瓶子一个一个往地上摔。不一会,另外两人追过来威吓他。双方开始迂回绕圈,挥舞胳臂,摆出一幅打架的气势。

但是时间长了,两边越来越显得无趣,最终不打而散。柯林斯说,这是非常典型的场面,他在街头设置镜头拍录下来很多这类场景。

寡不敌众

这同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暴力根本不同。片子里我们通常看到好人与坏蛋对打,双方都机智善斗,而且势均力敌。而在真实生活中,发生暴力是通常都是力量悬殊,而且笨手笨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他说,如果一方显示出心理的软弱,或者不慎失足落地,处于寡不敌众的局面,暴力就可能迎面而来。一个人摔倒在地上,五、六个人围攻踢打,是常见的。

“预先恐慌”

柯林斯还提到一种所谓的“预先恐慌”(forward panic)的心理,就是由于冲突延续时间长,参与者心弦一直紧绷着,这时就要伺机发泄。他说美国加州十几年前著名的罗德尼?金(Rodney King)案件十个典型的例子。

警察当时驾车高速追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赶上之后好几辆警车相继出现,于是警官的紧张便激发了残暴殴打他的暴力事件。

他说,周围同伙聚集可能加剧了现场的暴力。据他观察,旁边观众越多,就越有可能刺激暴力行为的发生和扩延。

柯林斯的书我还没有去看,不过以后电视里的再碰到到暴力镜头时一定留意观察。

 
 

地址
国家
电邮地址
电话*
* 任意选择
你的意见
 
  
 
鸿冈 摆存档闭《文化鸿沟》
推敲东西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