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19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鸿冈
《文化鸿沟》 - 推敲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刚刚过去的奥运会除了许多光彩的镜头之外,有一个环节我想很多人也会铭记心头,就是中国运动员刘翔因脚伤而下场的那一幕。
他显然面对极大疼痛,但退出比赛,在一部分中国运动迷和网友当中还是引起不少非议。
刘翔当然是个特别的例子,因为很多人都对他有寄托。可如果不是一个众目睽睽,众望所归的运动员,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该怎样面对这种痛苦?
记得很多年前在北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黑板报曾表扬一个女生的坚韧刚毅。
任凭开水烫腿
具体表现就是上课铃响时,她把刚刚打来喝的一杯开水放在课桌上,按照当时的课堂纪律双手放到背后。不幸桌子碰了一下,水杯倒下,开水流到她腿上。当时是夏天穿裙子的季节,但是她任凭水烫,一动不动,坚守纪律。
她后来说,她就是要学习革命先烈,锻炼自己,因此不能动。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会把这看作优秀品质,有多少会则觉得是固执、犯傻乃至是变态的反应。
不过在那时候不记得同学当中有谁挑战黑板报对她的颂扬,大家似乎都把这当作英雄事迹来谈。
上嘴唇的问题
英国也有一种主张承受痛苦,以此锻炼人品的传统。对它的很形象的描绘,就是说要“维持坚挺的上嘴唇”(Keep a stiff upper lip)。
这个说法的源头众说不一,一个比较有趣的解释是,在加勒比海殖民地建立之后,英国贵族庄园主吃糖太多,而当时牙医不发达,所以上牙都蛀坏了。为了说话时不露出烂牙,便总要抻下并咬紧上唇,从而练就了一幅坚韧面孔。
我比较怀疑这种解释,因为下牙难道就不蛀?但不论这种说法究竟何以形成,在19世纪英帝国扩张时对殖民统治官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指望,也成为社会中上层的“绅士风度”的内涵之一。
公学的校风
这种面孔象征的精神也就成了培育未来绅士的公学(即私立贵族学校)要刻意在学生中树立的精神,也是它们当初发明体育课和各种球赛的一个宗旨。
像我那个同学任凭开水烫腿,或是运动场上不让人看出自己受伤的疼痛,都可说是坚挺上嘴唇精神的展现。
不近人性?
维持坚挺上唇的风度,历来却也不无争议。尤其是近几十年,许多人觉得这种传统不近人性,主张英国人放下架势,学学美国人那种轻松自如,感情外露的仪表。
这种“新人性”要求大家把心中的感受全面表达,有什么苦衷彻底倾诉,切莫怄在心中。
苏格兰当代作家安德鲁?奥黑根(Andrew O’Hagan)觉得英国人最终丧尽坚挺上唇的精神,大约是在1997年戴安娜王妃撞车身亡的时候。
感情泛滥
奥黑根前些时候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撰文说,戴安娜死前,英国电视上已经有铺天盖地的各种节目探讨这样那样的个人困惑,书店的架子上也摆满了各种自救书籍。
不过戴安娜之死犹如洪堤涨破,感情泛滥,终于冲去了英国人仅存的一点坚挺情操。自那以来,人们肆无忌惮地流泪倾诉,以为这是通往幸福的途径。
在奥黑根看来,“情感往往是无法躲避的,但同时,若把它作为思维的替代品则又显得有些累赘。”
他抱怨人们越来越多地以为只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各种忧虑就会凭空消失。
不说出来更健康?
当然,《电讯报》的主旋律向来是保守的,有些今不如昔的叹息也在所难免。
倒是奥黑根在一份心理学刊物里看到一项调查报告更让他振振有词。
他说,《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马克?西里(Mark Seery)博士的调查证明,如果有什么痛苦不幸,非但不应该没完没了地诉说,反倒还是留在自己心中更有助于健康。
那份调查对比了纽约9.11事件之后3,000自愿填表的网民的反应,发现那些说自己愿意倾诉心中感受的人两年之后心理创伤更重,而表示不愿诉说的人创伤反倒轻一些。
因地制宜
不过英国诺丁汉大学专门研究精神创伤的斯蒂芬?约瑟夫(Stephen Joseph)教授说,人们对任何精神打击的反应不可能一样,所以如何化解痛苦,是说出来好还是压在心里好,不能一刀切。
我想个人心里倘若如此,那么就社会效益而言,究竟是一吐为快,还是不露声色,咬紧嘴唇更好,大概也可以说在不同社会,不同年代有不同需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