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6:41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鸿冈
《文化鸿沟》 - 推敲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叁聚氰胺过去半个月突然从一个专业术语变为人人熟悉的单词。对把它掺入奶粉的用意和危害,到如何防范杜绝,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周末我和一位从纽约来的教授谈到这件事,他给我讲了1982年美国发生的“泰诺危机”(Tylenol Crisis)的故事。
当时,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生产的泰诺止痛药在芝加哥突然造成好几个人中毒死亡。
公司当即决定毫不隐瞒,积极协助传媒报道,总裁不仅接受各方采访,还决定花钱卖广告叫人切莫继续服用,并收回了市面上所有的泰诺。
开诚布公,有益无害
调查很快发现中毒是有人故意在泰诺胶囊里添加毒药氰化钾所致。当时判断,受影响的产物必在少数,限于芝加哥的几家药店和食品店。
不过,公司不惜代价收回美国全国货架上价值千百万美元产物的决定帮助挽救了公司和产物的形象。后来改良包装,加强安全防范性能后重新投放市场的药品信誉度从而大大提高,致使泰诺药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增无减。
我那位教授朋友说,这是如今公司管理教科书里的经典范例,他觉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肯定在中国也能有同样奏效。
故意害人与不惜害人之别
当然,这两个案子情况不尽相同。美国的泰诺事件据说是精神失常者所为,目的就是要故意害死人,而中国在奶制品里添放叁聚氰胺的人却更像是为了谋财而不惜害人。
但从生产厂家或是管理部门而言,却需要有同样的防范和补救措施。
施毒害人,或者发出威胁要这么做的事情在英国偶有听说,譬如去年夏天就有人在莫里森(惭辞谤谤颈蝉辞苍)超市的婴儿食品里施放漂白剂,以图勒索钱。
当时警方从作案者留下的手机号码很快就把他抓到,不过公司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得从所有370个店子的货架上撤去了婴儿食品。
2,500种添加物
然而在我的印象中,英国人日常生活中购买食品或药物,更在意的不是有人故意施毒害人,而是对常用添加物的担忧。
有统计显示,为了给食品保鲜增色,调节味道,世界上目前有至少2,500种食品添加物。
有的是古人早已使用的,譬如醋、盐和糖。盐糖都能束缚住食品里面的水分,让微生物不能滋生,从而起到保鲜作用。
烟熏也是古人普遍使用的保鲜手段。后来的科学分析发现,这是因为烟里所含的邻甲氧基苯酚(驳耻补颈补肠辞濒)有一定的杀菌和抗氧功能。
城市生活的必需品
但是,大多数添加剂都是近百年发现或合成出来的。试想一下,现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里,很难吃到刚刚收获的蔬菜水果,或者刚刚屠宰的牲畜。若无食品防腐保鲜的技术,维持城市生活肯定非常困难。
现在的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地购买加工食品,这些往往也离不开本来并不在食品行列当中的种种添加物。
除了防腐保鲜之外,这些添加物的作用包括调节颜色、调味、乳化,或是增加香味、促进发酵、增加稠度、安定品质、增加营养等。
为了确保添加物的安全,多数国家现在都有检验批准才准许使用的规定。
国际通用的基本原则是检测出食用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剂量,确定一生假若天天食用的话每天平均限量可以是多少,再把这个数字除以100,得出添加物的“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
过敏反应
有些人却对这些检测是否做的足够全面、彻底提出质疑,而且确信即便多数人食之无害,部分人口对它们也会有严重的过敏。
英国约克学院(York College)不久前对欧洲联盟批准使用,授予添加物E代号的50种不同食品添加物都提出告诫,建议人们最好不用。
他们在网站上列出了这个“黑名单”,逐项说明哪个影响呼吸,哪个影响睡眠,哪个造成血管肿胀,或者导发皮疹,甚至有引发癌病变的可能。
我对这类危言耸听的警告和对厂家安抚民心的言辞都不愿轻信,但是重温了他们的告诫之后决心还是得更多留意食品包装上列出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