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2008年12月1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43更新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英国90后:誓做超男超女的一代
 

 
 
X Factor的“粉丝”
X Factor的“粉丝”打出了“一定要娶我”的标语

刚刚过去的周六,灰暗阴冷,淫雨绵绵,是个大多数英国人不会留下特别记忆的冬日;而对于住在北伦敦的一个黑人女孩儿,这一天却刻骨铭心,人生从此改变了轨迹。

她就是亚利桑德拉?伯克(Alexandra Burke),刚满20岁,英国独立电视台的流行歌手选秀大赛X Factor的最终获胜者。

周六晚的X Factor决赛吸引了创纪录的800万投票、1,200万人次的收视率。当主持人宣布亚利桑德拉获胜时,她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足足两分钟才勉强说出俩字儿,“谢谢”。

一夜成名天下知

亚利桑德拉觉得头晕目眩情有可原。昨天,她还是一个平民家庭里的一个平常女孩儿;今天,她成了万人仰慕的歌星,无数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

亚利桑德拉说,她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儿

她的获胜,也拿下了价值一百万英镑的唱片合同,第一张个人单曲光碟随即投放市场,登上圣诞流行歌曲排行榜首已是意料之中的事。今后的路,用“前途无量”来形容不算夸张。

亚利桑德拉终于喘匀了气后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今天晚上我梦想成真,谢谢每一位帮助我的人。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实,不用我多废笔墨描述,对这类电视选秀节目,中国的读者一定不陌生。中国地方电视台的“超女”、“好男儿”都是这类节目的翻版。英国类似的电视选秀节目则有“流行歌星”(Popstars)、“歌星偶像”(Pop Idol)等等,星光灿烂、令人眼花缭乱。

这类节目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昨天还是隔壁杂货店主的二丫头、临街鞋匠的三小子,今天就成了大明星。跟随名气而来的,是滚滚财源。亚利桑德拉20岁拿下百万英镑的录音合同,而此前另一个选秀节目,“英国有天才”(Britain's Got Talent)进入决赛圈的弗莱尔?史密斯(Faryl Smith)与环球音乐公司(Universal Music)签下的合同价值230万英镑,而她年仅13岁。13岁啊!

独立电视台的X Factor今年已是第五届。从2004年开始,它已经吸引了50万人参赛,绝大多数是16至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最后获胜者,除一届之外,也都出自这个年龄组。

每个系列,评委到英国各地对报名者进行初选。历时一年的层层筛选,杀入决赛圈的,已不是百里挑一,而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进入决赛的16岁的蚕耻颈驳驳虽没有夺冠,却也找到了明星的感觉

“名利场”里的悲喜剧

这里面,有像亚利桑德拉那样的确有音乐天赋,甚至是天才的青少年,但大部分确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连五音都找不全的跑调大王。

而评委对这些“执迷不悟”者往往缺乏同情,甚至冷嘲热讽。于是, “devastated”、“shattered” (伤心欲绝,粉碎破灭)成了遭淘汰者最常用的词。碰上不服气的,当场跟评委翻脸,试唱变成了对骂。

有人说,X Factor最“好看”的阶段是试唱淘汰(audition),进入观众投票阶段就没多大看头了。换句话说,没有音乐天赋却一心想当歌星者被评委一顿挖苦,当场“献丑”,成了大众娱乐的资源。

人们哈哈一笑关掉电视,恐怕很少会去想,这样的经历对这些涉世不深,天真幼稚的青少年会有怎样的影响。

19岁的埃玛(Emma Chawner)家住曼彻斯特一个贫民区里,在第一轮遭淘汰后得了个“最差优胜者奖”(Best of the Worst)。埃玛大受鼓舞,夜夜苦练卡拉OK,周围居民不堪其苦,在接到130多个投诉后,地方政府强行收回了埃玛家居住的政府屋。埃玛一家人被迫把“家”安在了自家的汽车里。

说话最“损”的X Factor评委之一Cowell
“齿效应”:妈妈不敢哼儿歌,大学表演艺术专业成了香饽饽

这类电视选秀节目影响力之大,举两个侧面的例子可见一斑。对一千个有学龄前儿童家庭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89% 的家长说,他们宁可给孩子放CD,而不愿自己哼唱儿歌,原因是像X Factor节目中评委尖酸刻薄的评语让家长心里发怵。

而英国大学招生办公室,鲍颁础厂,的统计显示,2003-2007年间,英国大学中报考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增加了23%,其中最火的是音乐表演专业。而2003年以来,正是各类电视选秀节目大行其道的时候。

以表演艺术类专业见长的坎布里亚大学(Cumbria University)门庭若市,平均六个报名的学生中只能录取一名。坎布里亚大学表演与制作专业讲师米尔伯恩(Richard Milburn)说,X Factor之类的电视选秀节目给他们带来了生源,既令人高兴又让人担忧。

他说:“这类节目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明星,成名是伸手可及的事。事实并不是这样。结果,我们不得不拒绝大部分申请者。他们有的是态度问题,只想不惜一切代价成名;有的则是没有任何天赋,没有培养前途。”

“齿效应”文化,对青少年是激励还是误导

进入决赛的男孩乐队闯尝厂在排练

正是米尔伯恩所说的这种急功近利,不惜一切代价要成名的“X效应”文化, 越来越引起英国社会、教育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担忧。

政府文化部官员巴巴拉?弗雷特(Barbara Follett)说,学校应该教育孩子们懂得对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一心想成名:“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只想成名。如果你问问女孩子,她们不是想嫁给足球明星当老婆就是想赢得X Factor。”

英国中小学校长协会主席黑斯特?史密斯牧师(Rev. Tim Hastie-Smith, chairman of the HMC)则称,现在学校里不敢理直气壮的讨论上帝、宗教,缺乏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使得“浅薄的X效应文化”趁虚而入。

对“齿效应文化”的一片口诛笔伐中,似乎没有人反问一句:想成名有什么错?追求名垂青史、一世功名与追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名气有什么本质区别?

弗洛伊德曾说,所有的艺术家创作的动力不外乎叁样:名声、金钱、漂亮的情人。这个观察不可谓不精辟。

赢得X Factor的亚利桑德拉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的成功靠的是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她17岁时在2005年的X Factor比赛中遭淘汰后并没有放弃)。如果从榜样的角度衡量的话,这比起连乐谱都不识,硬靠商业包装推出的歌星相比,至少高出一大截。

(腾龙 2008年12月16 日)

摆欢迎读者网友使用右面表格就本文发表意见闭

读者反馈

国内现在不也是一样嘛。全球化了。

未署名读者

 
 

地址
国家
电邮地址
电话*
* 任意选择
你的意见
 
  
 
腾龙 摆存档闭《腾龙说事》
大事小事英国事,腾龙为你娓娓道来
 
 
相关内容
一代歌后五千万英镑了结情缘
2008年12月16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歌唱大赛不济 名师出手帮忙
2008年10月21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女王御用音乐家抨击艺术商业化
2008年10月13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真人秀要“改造工人阶级”?
2008年10月03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叠叠颁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叠叠颁概不负责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