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8:28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鸿冈
《文化鸿沟》 - 推敲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几次去北京郊区农村劳动,插秧和在稻田里薅草的活都做过。当时老师要我们学习农民的智慧,可我和同学们怕是把这基本当作意识形态的鞭策,不记得有过太深入的思考。
现在看到纽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在一部新书里提到种稻赋予人的智慧。
他把美国学校亚洲裔学生,尤其是华裔学生数学成绩大大领先于欧洲裔和其他背景学生的现实,归功于他们祖上世世代代种稻所积累的智慧。
在《出类拔萃的人》(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这本书中,格拉德维尔提出,种稻是所有农业生产当中认知要求最高,劳动最密集的一种。
种稻培养脑力
他说,他自己的欧洲农民前辈往往一年下来劳作不过1,000小时上下,其余时间尽是饮酒作乐,尤其到了冬天“基本就是冬眠”。
相比之下,在中国种稻的农户一年却通常要劳作3,000小时以上。
繁忙沉重的劳动一年当中没有多少喘息的工夫,其间需要掌握许多欧洲农民用不着的技术知识,诸如稻田建设和灌溉程序,也要了解数百种不同类稻谷的特性。
他说,这样的文化孕育熏陶出来的15岁少年面对微积分问题的思维方式,肯定同文化背景里未曾碰到这类高难度认知问题的人不一样。
10,000小时练功夫
格拉德维尔这本书的中心论点,就是有特殊建树,可谓出类拔萃的人主要并非天生灵光,而是社会环境造就的。
这当中既有机遇,也有个人的努力。
其中,努力极为重要。他引述“专长研究家”(expertise researchers)的研究说,要想掌握好任何一种复杂的技术,都需要投入大约10,000小时。假设每天演练四个小时,这就要花差不多10年时间。
他说,这个规律无论是对钢琴家还是火箭学家都一样适用,而且适用于几乎所有认知复杂性较高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有成就的人,可以说往往就是有条件获得这10,000个演练机会的人。
机遇的重要性
机遇的作用在格拉德维尔说来也至关重要。
他在书中首先用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他发现,最出色的冰球员几乎全都出生在1月到3月之间。
之所以如此,他说是因为名流球队在8-9岁的孩子当中物色有培养前途的未来球星,总把1月1日作为生日起线。
这样一来,出生月份早,个头比较大的孩子机遇最好。球队以为他们选出来的是体质和能力最强的,实际选出的往往却是长得个子大一些的孩子而已。不过,经过高手培养和发奋锻炼,结果这些孩子却真的成了最优秀的球员。
美国硅谷的大亨
格拉德维尔说,若以美国电脑业最成功最富有的人来说,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规律。
这回不是出生月份,而是年代。比尔?盖茨(Bill Gates),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或者写出互联网软件的比尔?乔伊(Bill Joy),还有谷歌的首执,等等,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出生在1955年。
为什么?在他看来就是因为个人电脑革命发生在1976年,而在革命发生时恰好21岁的话,是非常优越的条件。
紧跟革命形势
21岁时,你的教育和阅历都便于你跟得上革命形势。此时你兴许已经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但尚无繁忙的工作缠身,也没有住房抵押或儿女的拖累。
这实在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窗口。
当然,你也需要比较灵光,但根本用不着有非同寻常的天赋。需要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10,000小时的不懈努力。
不同文化各有优势
格拉德维尔这本书贯穿的论点,就是人的卓越能力是社会造就的,而不是个人特殊天赋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来,他对美国主流文化中推崇的个性英才形象不以为然。
至于不同文化,则各有自己的优劣,需要互相学习。他提到种稻文化滋养的勤奋,但在另一章里又提到清晰表述的重要性,而在这方面,一些种稻文化反倒有需要克服的东西。
他引述韩国航空业前些年的安全纪录不佳的例子,说驾驶员过度谦卑是重要因素。
后来进行分析发现,副驾驶员对机长言语过于恭敬,不够明确直率,机长同地面指挥人员沟通时也过于含蓄。
格拉德维尔把这归咎于文化原因,并说航空公司总结了经验之后,成功地改变了公司文化,确保后来创下了良好的安全纪录。
有些评论人士看了这本书觉得不如格拉德维尔以前的作品那么透彻服人。有的说他选择的人物和调查资料都有高度的节选成分,顺应的信息便拿来用,不顺应的则摒弃。
我尚未查证,但直觉上还是欣赏他清晰的语言和挑战俗套的出发点。
(鸿冈 2008年12月11日)
摆欢迎读者网友使用右面表格就本文发表意见闭
向格拉德维尔所说,如果种10,000小时瓜得大亨一样的的脑袋瓜,我现在马上就去种,呵呵。
Jian Wang,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