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9年2月1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1:56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鸿冈
《文化鸿沟》 - 推敲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吃螃蟹,不吃螃蟹

我很敬重祖上的遗教,他们出于对后代的关爱,花了好大精力把积累下来的信息、经验和思考记录下来,传授给我们。

但是他们接触的信息,总结的经验和据此展开的思考难免有些年代和地域的局限,所以值得参照,却不必死守。

这点并不深奥的大道理之所以进入我脑中,是因为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泰晤士河里的中华绒螯蟹,或曰大闸蟹,可以安全食用。

你可能会说,只要螃蟹新鲜而且生活环境没有污染便可以安全食用,是明摆着的事。

不过我的爷爷奶奶和之前好几十代人恐怕不这么认为。他们当中谁如果吃过螃蟹,多半只会是出于不慎或无奈。

犹太人的饮食禁忌

守传统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不吃猪肉想必谁都知道,但是犹太经书里的饮食规定其实还有一大堆。

比方骆驼和兔子不能吃,秃雕、鸵鸟和猫头鹰不能吃,鼬鼠和蜥蜴不能吃,而最要命的,就是海里及河里任何“无翅无鳞的活物”也都不能吃。这就把各类虾蟹全都囊括了。

黑名单上其实还有不少禁忌,要真想弄个水落石出,你可以自己查阅《圣经》旧约第叁部书《利未记》(尝别惫颈迟颈肠耻蝉)的第11部分:《有关食物的条例》,因为《旧约》的头五部书也就是犹太教的律法(罢辞谤补丑)。

新发现

父亲年轻时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无意中尝到火腿的美味,不久又试着吃了伦敦东头海鲜小吃摊上的泥鳅冻(Jellied eels)和黄油虾仁(potted shrimp),发现无翅无鳞的这类海味不吃也比较可惜。

而后他和许多同代的犹太人一样在饮食方面索性全盘解禁,到了我这一代听到的解释是,古人对容易腐烂变质或有寄生虫的肉类和鱼类禁止食用很明智,但是现在继续坚守陈规没有必要。

填蟹盖

伦敦的海鲜小吃摊上还有一种海味,就是用白水煮熟后把螃蟹肉剔出来,将白色的蟹肉和蟹黄分开填在蟹盖里,做成的所谓dressed crab。在这上面撒点椒盐和香料,滴上几滴新鲜柠檬汁后颇为爽口。

填蟹盖传统使用的螃蟹是英国沿海出产的食用蟹(Edible crab,学名Cancer pagurus),往往也以历史上是盛产地的英格兰海滨小城克罗默(Cromer)命名,叫克罗默蟹。

可惜这几年克罗默一带的收成却不断下降,以至于现在只剩下十几条渔船在周边海域照看水底布下的200来个蟹篓,所以名副其实的克罗默蟹产量有限。

国际大气候

对于克罗默蟹产量下降的原因现在没有定论,但有人担心与气候变化相关,觉得随着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变化,英国周边海域水温上升,它们的繁衍生息受到影响。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新近迁来的绒鳌蟹正在和它们争夺资源,并有推理说,原先就已习惯温暖一些的长江水域的绒螯蟹,在暖起来的英国水中占了优势。

这种螃蟹1930年代前后来到英国,一般认为是在往返上海和欧洲之间的货轮压舱水里带来的,开始在泰晤士河以及其他欧洲水域繁衍。

蟹多成灾

在欧洲它们缺少天敌,也没有多少懂得欣赏它们美味的人和它们较劲,所以过的很滋润,乃至到80年代便已有人开始担忧过剩的势头。

如今的估计数字一般都说泰晤士河里的大闸蟹要以百万计算。

英国科学家把它们当作研究课题,也是因为它们的繁衍到了威胁其他淡水鱼类,导致河床和运河堤岸塌陷,并损害排水和其他设施的地步。

当初找对策,想的是除害,近些年发现中国人见到这种螃蟹时如获至宝,乃至英国的中餐馆还会从先行一步开发这个市场的荷兰进口大闸蟹,才有了新的启示,想到调动大家的胃口来解决问题。

双赢?

好消息是泰晤士河的大闸蟹现在经科学家们对上千只进行的检验确认,比荷兰的那些还干净一点,污染物少一些,所以只要不吃太多,就应该不存在健康问题。

不仅如此,它们的品种和味道据说比留在长江里,近年四处和其他种类螃蟹攀亲的老乡还纯正一些。

这样说来,如果英国人自己的胃口一时半会培养不出来,借着英镑疲软的时机,开发中国的出口市场,也是一条出路。

对于人类这堪称双赢局面,可惜螃蟹们怕是要受委曲了。

(鸿冈 2009年2月16日)

摆欢迎读者网友使用右面表格就本文发表意见闭

读者反馈

这个要怎么捕捞啊,政府是否允许,希望产产肠可以告知,丑辞濒颈诲补测去钓也是个很好的休闲方式

wen

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必须的,英伦的大闸蟹能出口到其他国家,现在也是不错的选择。

闯颈补苍,中国

我家里有一本《圣经》在架子上放了很多年了。我现在第一次(也可能是第二次)把它拿下来翻到第84页,《洁净与不洁净之物》,看着看着笑起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肯定有很多有翅无翅等等的动物/昆虫...(英文原文:I do have a copy of the Bible which has been sitting on the book shelf for many years, now I take it down for the first (well perhaps the second) time and turn to page 84, 'Things clean and unclean', I read on and start to laugh ... There must be a lot of animals/insects with or without wings etc in their daily life ... )

未署名读者

多年前我们一行四人去探望一对中英夫妇,散步时路过一个卖海产的小摊位,那位英国丈夫主动提出用海鲜来招待我们,我心中大喜,可是我们等了半天,他只买了一只螃蟹.我们的自然反应是惊愕,但又不能显现出来.饭桌上我们都不好意思去碰那只螃蟹,结果就这一只好象也嫌多了.

未署名读者

我在英国工作生活了二十年(当然没有大闸蟹的资格老),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许多人对海鲜不太感兴趣,按常规讲应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国度里,各类海味本该是英国人的家常便饭,现在知道了有这么个理论根据 - 水中‘无翅无鳞的活物’均不可啖。

未署名,英国

犹太经书里对饮食的明文规定挺有意思的,我能联想到的中国书卷典籍也就是‘本草纲目’了,不过那是用于医药方面的,至于饮食嘛,就是民以食为天这条大道理,肚子相当于经济基础,大脑就是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也就谈不上上层建筑。

未署名读者

这事可能得由官方出面作证,不然在北京的超市里挂出‘清纯泰晤士大闸蟹’的牌子,老百姓准以为是蒙人的把戏

未署名读者

向中国出口的主意可行 - 侨居伦敦多年的中华大闸蟹荣归故里,横行于各大超市,向祖国餐桌生猛奉献。

未署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