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9年2月20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0:02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 鸿冈
《文化鸿沟》 - 推敲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台上台下,谁真谁假?

前几天在广播里听演员大卫?苏谢(David Suchet)追述往事,他说他每演一个角色都要完全“入住”所扮的人物,这样演起来才真实。

照此说来,他一旦穿上大侦探波洛(Hercule Poirot)的衣装,戴上他的礼帽,也就真的变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创造的那位让当今英国电视观众马上联想到苏谢的神奇人物。

可别把自己弄丢了

苏谢说,初出茅庐时曾有位好心的心理学家朋友关照他,每天下场后可一定要记住还原成自己,而不要留在角色里,否则他和剧中人的界限就会逐渐混淆不清,往后想找也找不到自己了。

他当时自信地告诉这位好心人不必担心,但心理学家一连串向他发问,问他的生日和父母的名字这类问题,他居然一下子一个都答不上来。这让他大吃一惊,后来一直认真执行心理学家的那份规劝。

京剧里的人与角

在这段广播访谈的余波还在我脑中时,我和伙伴看了陈凯歌新近拍的《梅兰芳》。片中也不乏对人与角关系的推敲。

其实一提“进入角色”,演艺界的人怕是会联想到把这提升为表演理论的斯坦尼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1863-1938)。他们也能告诉你布莱希特(Bertold Brecht,1898-1956)与此对立,主张保持演员与角色间的距离。

不过,作为一个业外人,我还是锁定了苏谢那番话,对演员“入住”角色给演员本人以及周围人的影响感兴趣。

梅兰芳的困惑

在《梅兰芳》片中,便有一个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陷入分不清人与角所造成的困惑。

他看了梅兰芳的表演之后着迷,毅然决然抛弃宦途去和梅兰芳结拜兄弟并成为梅兰芳的经纪人。

他明摆着是爱上了梅兰芳,可他究竟是迷恋台下的艺人,是台上的角色,还是梅兰芳象征的整个京剧架势和氛围?

而就梅兰芳本人来说,余少群扮演的青年梅兰芳独自坐在镜前卸装时,他是照着前面苏谢的心理学家朋友倡导的那样在还原自我,还是仅仅暂时离别他入住的人物?看上去很是恋恋不舍的样子,好像宁愿留在角里。

假凤虚凰

电影里的梅兰芳后来无论如何成了个伟人。可如果要塑造的不是一代伟人,而仅是在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想寻找一份快乐与自尊的凡人呢?

前两周刚去看了20多年后重归伦敦舞台的音乐剧《假凤虚凰》(La Cage aux Folles)。

故事发生在法国地中海度假胜地圣特罗佩(St Tropez),主角阿尔班(Albin)是那里一位人人皆知的夜总会里男扮女装的当地名角。

从萎靡不振到艳丽自信

音乐剧一开始,阿尔班因遭遇烦恼变得充满哀怨,萎靡不振,简直是个难伺候的骄气大妈。

然而,涂好胭脂,贴上睫毛,着上艳丽的装束,他却还原了一如既往的自信和活力。

那么,到底哪个阿尔班是真的?是生活琐事困扰的那个,还是艺术加工制造出来的那个?

到了很难说。做秀做成真的也未必不可能,现实生活充满弄假成真的事情。而进了《假凤虚凰》的剧中剧,一切都是似是而非。

这给人逃离现实的放松,但展现的世界却又暴露了人们真实生活中总想遮掩的东西。

《假凤虚凰》故事滑稽,又充满了对如何做人才能尊重自己,关爱别人,不过这似乎就要偏离我的话题了。

(鸿冈 2009年2月19日)

摆欢迎读者网友使用右面表格就本文发表意见闭

读者反馈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Lindsay

爱屋及乌 - 苏三起解,贵妃醉酒,梅兰芳本人,哪个是屋,又哪个是乌,迷得神魂颠倒的人自然是分不清了,其实又何必去分呢

未署名读者

你总写这些我感兴趣的话题,害得我一有空就上网,因为周围没有可以跟我谈论这些话题的人,他们的兴趣跟我的不一样.我有两个老朋友可以聊得来,可是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中国,我有时打国际长途就为聊天.上班有点象去演戏,而且还要演好,不然丢了饭碗就统统没戏了.

未署名读者

我很喜欢侦探片,苏谢的波洛比其他几个都更到位,而Peter Falk的Columbo就更绝了,每当屏幕上映出Peter Falk as Columbo时,我都要喊He is Columbo!看到老态的他出现在后来拍的几部片子里时,我有点难过:这么好的演员快要不能演戏了...我这观众看久了喜欢的角色都会如此'动感情',而演员与自己的角色处久了分不清谁是谁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未署名读者

我没研究过表演理论,而且猜测这些理论家们有点故弄玄虚.演员演戏就是要演什么象什么,主要演员当然要多费点工夫进入角色,大概算是遵循斯坦尼拉夫斯基的理论;而其他的小配角们就不必太跟自己叫劲了,这就符合了布莱希特的悖论.

未署名读者

大约叁十年前我在北京看了一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演的话剧'奥底浦斯王',他们演得非常投入,巨大的感染力使我这个观众在散场时站在原地发愣,此后'命运'一词永远与这出话剧连在一起,并且认定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最悲的.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魔力吧.

未署名读者

依我看演员演戏时要走斯氏的路子,能入戏才有可能演得象,演员与角色之间很难没有距离,所以就不必再刻意去保持距离了;而戏散了以后,要来点布莱希特,不然就属走火入魔了,可是凡事都有惯性,一时半会儿回不过神来也情有可原。

未署名读者

我真想搬回伦敦

未署名读者

芸芸众生中爱什么的都有,我就爱人品和才华,戏演得好,文章做得好,课上得好,饭做得好,园艺设计得好,为人善良大度,幽默风趣,等等, 都招人爱,这种爱含有很重的欣赏和珍惜的成分,我还没看‘梅兰芳’这部电影,但我认为邱如白主要是爱上了梅兰芳的才华。

未署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