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2009年5月2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3:52更新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仁爱的起源
 

 
 
三字经
叁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好象没有解释何以如此。
英国作家玛吉?季(Maggie Gee)刚刚发表一篇文章,推敲那些导致英国人对陌生人时而善良仁爱,时而残暴厌恨的因素。

她提到仁爱让我想到孔子,这兴许也跟两周前刚在电视上听到于丹教授的访谈相关。

反正我求证孔子,找到《论语?阳货》里对仁的简明解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慧。’

孔子这话虽然说明了在他的哲学里仁都涵盖什么,但并没道明仁源于何处。

性也?

宋朝奠定新儒学的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在《二先生语上》里对此虽有注释,但仅用了一个字,显得有点扼要:“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这性是从哪来的?我尚没能在先哲们的论着中找到,谁能留言指点,这里预先感谢。

不过,前面刚刚提到的玛吉?季对此倒有她的看法。

环境?生理

她迄今写的十几本小说中的人物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也受到生理因素支配,她为六月号的《前景》(Prospect)杂志写的《陌生人的残酷》(The Cruelty of Strangers)这篇文章也是从这里寻找答案。

玛吉·季的小说《白人家庭》
玛吉·季2002年的小说《白人家庭》探索一户伦敦人家庭成员的种族观念和这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文章发表后她在广播里申明,这个题目不是她起的,她以为自己写的是英国大众的善良本性,但也许编辑认为“残酷”放到标题里,看的人更多?)

她的基本论点好象就是,我们对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表现善良仁爱乃属天性,而对待不一样的人我们却没有这种本能。

爱护同类

玛吉?季说,英文里说善良、仁爱的单词办颈苍诲,便是从这个词最初的用意,即“同类”派生出来的。

现在英语当然还在继续使用这个词表达此类用意,譬如what kind of person is he?(他是哪种的人?)

她倒不是要给这种偏爱同类开脱,并说这些年来英国社会面对较大的人群已作出不少努力以图克服不仁不善的态度,为此通过了禁止种族、性别或宗教歧视的法律。

但尽管如此,她说在个人层面,不善的行为仍然到处可见。

伦勃朗的《撒玛利亚善者》
世界不同文化都有仁慈行善的典范,17世纪大画家伦勃朗(Rembrandt)的《撒玛利亚善者》(The Good Samaritan)的展现的圣经故事在欧美广为人知。

非难名人

譬如,现在经常可以看到英国人恶语中伤影星歌星之类的社会名流,看到名人受罪就幸灾乐祸。

究其原因,她说这是因为很多人觉得名流们与自己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根本不是同类。

他们把明星名流看作一种虚拟世界的物种,跟自己完全不着边,觉得把他们当成非难羞辱的靶子很过瘾,这样做自己一点不会难受,不觉得做了什么没有良心的事。

在玛吉?季的观察中,这种态度有时倒可能突然转变,譬如哪个名人本人或家人突然生病,让人发现他/她原来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同情心便又能发作了。

表面差异

玛吉?季说,作为小说家,她要进入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善意地去理解所有的人物。而在这过程中总会发现,在表面的差异下面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她的不少小说贯穿的理念也就是剥开肤色和文化差异的话,人们可以找到共同的,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她说一部成功的小说应该让读者感受到每个人物内心的困扰,分享他们的苦恼和幸福。而一旦真能设身在别人的情怀之中,人自然就会变得比原来更仁慈,善良。

我很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法,但是好象还是有必要调查是否果真这样。

(鸿冈 2009年5月25日)

摆欢迎读者网友使用右面表格就本文发表意见闭

读者反馈

多少年来在中国的教育理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十几亿人里有远大理想包负的人可是不少,而在现实社会中能实现目标的又有几人?只不过使社会这个蛇井里的蛇更多更毒罢了。理想的破灭带来的是失落感,哪里谈得上幸福。咱们是否应该从小培养点平常心,基本的道德规范,独立人格,这样就不至于在政治运动里(土改,反右,文革等等)过于积极,打人杀人,也不至于在经济发疯的今天只认金钱,完全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

未署名读者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 苟不教, 性乃迁. 后天还要修炼.

sh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这性是从哪来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是头脑里固有的... 孔老二教导我们, 修来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互为一体。但无论是其政治主张还是教育思想,它们的共同核心都是强调个人的修为及为人之道。个人的修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志于道。要求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第二,仁和礼。 仁是灵魂,礼是形式;没有礼,仁就成为空洞;脱离了仁,礼的形式毫无意义。所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修身。 修身的基本态度是:为己,由己,求诸己。

办颈苍驳蹿颈蝉丑,瑞士

信教不信教与自私不自私没有必然的关系。

未署名读者

中国 珠海(对比一下……约翰一书4:16): 从你的话中,就能看出你对异类的排斥,你之所以觉得非基督徒自私,是因为你觉得他们不是你的同类,所以自然不如你的同类仁慈,有爱心。但问题是,你的论据根本不足以证明你的观点,而且还逻辑混乱,请问:在上帝没有来到中国的几千年里,整个国家的人难道都更自私?又或者那时有些人不那么自私是因为他们信仰佛教、道教,那按照你的逻辑,是否可以说:爱不仅从上帝来,也从佛祖来,从太上老君来呢?既然圣经上说“神就是爱”,那是不是释迦摩尼和太上老君也是神呢?按照你的逻辑推论下来,上帝并不是唯一的神,除他之外,至少在中国就有另外两个神。由此可见,你是个伪基督徒。

未署名读者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有宗教信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他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会更仁慈,有爱心;后者往往自私更多一些。由此可见,爱是从上帝而来。 “神就是爱。” 约翰一书4:16

George,中国 珠海

测驳濒腹地,腹地腹地,蕴含叠狈笔

未署名读者

我就是个陌生人,生活在陌生地,此地是测驳濒的腹地,腹地腹地,无脑无心无肺

未署名读者

银行家爱银行家,爱得盈盈满满,国会议员爱国会议员,爱得大大方方。

未署名读者

就是么,仁爱发生在'自己人'当中,人家能够容忍咱这'异类',咱就知足吧,别想什么发挥才干,提升职称,咱们的到来已经够打扰了人家了.

未署名读者

有些人宁爱动物,不爱人物,动物不是我们的同类,但它们是世间蒙昧的无辜者,而有些人类的‘智慧’造出的烦恼实在令人退避叁舍。

未署名读者

这使我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陌生人在陌生地》.

未署名读者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与生俱来的,婴儿生下来自然受到父母的爱护养育,这样的孩子进而很仁义,然后代代相传...古时没有如今的科学技术,也没有不同人种共存的多元社会,所以不可能有进一步的研究。

未署名读者

也就是所谓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未署名读者

这位女作家说的也许有道理,所以英国的政策是要‘迟辞濒别谤补迟别'其他种族,我有时觉得自己实在应该感激涕零,人家并不爱咱们,但能容忍咱们在这里生存就算不错了。

未署名读者

鸡生蛋,蛋生鸡,起源缠不清。

未署名读者

也许应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未署名读者

本人的拙见是 - 仁义礼智信该是人的天性,本性。有的人生来如此(nature),有的人受教育后养成了好习惯(second nature)。至于根本来源,也许是DNA吧

未署名读者

有关‘起源’的问题总是很难回答的

未署名读者

 
 

地址
国家
电邮地址
电话*
* 任意选择
你的意见
 
  
 
鸿冈 摆存档闭《文化鸿沟》
推敲东西文化之间以及英国社会内部的差异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