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0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57更新
诺丁汉大学教育系硕士王昕采访后撰文
据粗率估计,到英国探亲的家属,每人每次的开销至少在15,000元人民币左右。
这包括往返机票,食宿,观光旅游等费用。对大多说数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那么在高期待、高热情、高消费这 “三高” 条件下,作为一位母亲是否不虚英伦此行呢?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的旅行还是满意的. 因为可以亲眼看到子女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心里总算比较有谱了。但同时,短暂的英伦之旅也让我深刻地感受了中西方的差异。
饮食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东西方的饮食差异。 这个差异是几乎所有来英国旅游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的。
在踏上旅程之前,我们就已经被孩子打过了预防针: 英国的食物不好吃。 因此,行李箱里都带着不少中式食品,以防万一。
尽管这样, 依然难免一段艰难的英式饮食的适应期。英国的食品口感、味道和中国菜完全不能比。这个问题比较麻烦。有条件的,可以每天在家里做些可口的饭菜,但还有同别人和住的孩子,而中国菜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油烟往往令来自其他国家的室友不悦,使问题更加复杂了。
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经常 “下馆子”。但是每到一处旅游景点,孩子们就要负责忙着帮我们找当地的中餐馆。大城市还好,各种中餐馆林立;在小城市可就麻烦了:西餐,快餐,我们吃的不舒服,中餐馆又不好找,孩子也是左右为难。
交通
其次是交通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小城市相对较好, 因为人口数量不是很多。公车、地铁、轻轨、出租车都还比较方便。即使步行,也不是很远。
但是在大城市,问题就比较明显。尤其是伦敦。因为停车费贵,车位不好找,而且经常塞车。在伦敦,基本的交通工具是地铁和公车。而伦敦的公共交通工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车票贵,拥挤,脏,人员复杂。我们在国内习惯了自己骑自行车,或开车上下班的。忽然来到这里,花这么多钱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挤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有点不太习惯。
人际关系
最后是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由于集体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社会的区别吧,中国和英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譬如说,在中国,有谁家来了长辈,朋友都会到家里拜访,并且还会请客吃饭,并陪着长辈四处游玩以尽地主之谊。
而英国人的做法则不同。孩子们说,他们更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在我们的眼里,似乎就是 “不够热情” 。我们来到了英国,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电视看不懂,广播听不懂,想出去遛达遛达不认识地方,家里客人也不多,感觉很空虚。
由以上几点看来,家长来英国探亲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同样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因此,在临行之前,我奉劝各位家长还是需要做一些调查,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谓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有一个更愉快的英伦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