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0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7:56更新
留学日记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管理硕士霍霞
申请《独立报》仅仅两周的实习,总共历时却经历了半年多。作为英国有名的国家级报纸,即使在《独立报》实习的工作,也是竞争激烈,至少需要提前半年预订。
但我的经历告诉我,即使等了半年,也有可能在最后被拒绝。 可我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和负责人Marjlin 联系。
第二次申请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被锻炼得能够坦然接受。几周之后,Marjlin发来邮件说,“恭喜,你成功了, Foreign Desk(相当于国内报社的国际部)接受了你的申请。”
开始实习生涯
2007年5月底,我来到了伦敦东南区Canary Wharf的《独立报》的所在地。这里是著名的伦敦金融区,也坐落着英国重要的媒体公司。路透社,每日镜报都在这里。
从地铁Jubilee Line的Canary Wharf上来是金融区最为繁忙的广场。一大早,这些金融人士们西装革履,各个步履匆匆。黑色和灰色是这些职业白领着装的主色调,从形象上就让人很难忽视他们的专业色彩。此时,一身黑色正装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早上9点多,我走进了《独立报》这座白色的五层楼。让我意外的是,这里的设施非常普通,一切办公设备似乎都是从简的。一层大厅从设计上更是平淡,一张桌子,几条沙发,地板墙皮也都是一般的材料。整个大厅里唯一能看出《独立报》一份国家级大报地位的,就是墙上的世界地图的模型,圈点出了独立报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地的世界分布版图。
部门的布局非常简洁。不同的部门被安置在不同的楼层。一层是广告部。二层是做杂志的部门和餐厅。三层是《独立报》主报的编辑部,Foreign Desk就在其中。
这里是大通铺式的办公室,但与国内很多报社用标志牌挂在明显位置不同,这里没有一个标签注明各个区域的功能。外人是根本看不出来每个地方是什么部门。再看看四周,各个桌子上都是摆满了文件,报纸,书籍,绝大部分桌子看上去非常杂乱,有些编辑的桌子实际使用面积基本上就是电脑的键盘了。而桌椅,苹果电脑也都是看上去很有年头的台式机。
我不禁感叹,《独立报》,这个犀利的新闻评论的创造地,其内部各种布局,摆设竟是如此简陋。可以说,整体硬件与国内的知名报社的条件相差甚远。
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做新闻简报(Paper Chase)。每天上午选择当天最重要的一则国际新闻,并分别从当天的《独立报》,《卫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等报纸上,选择独家的报道内容和观点,组成一篇文章。这样的过程,正是对英国报纸报道方式的一种学习。
与我们中国的记者报道不同,这些西方媒体上的报道,整篇手法比较灵活。尤其是新闻导语,几乎没有按照规矩出牌的。
最人惊叹的是各个报纸文风的犀利。以布莱尔出访非洲为例,英国主要国家及媒体对此事一致讨伐,将其出访目的称为“多照些照片”。各大报纸除了具有讽刺性的新闻报道,还用专栏文章对此事进行分析。独立报的声音属于重中之重,除了连篇累牍的分析,甚至用一系列漫画来讽刺布莱尔对布什巴结的姿态。它还在此期间还发表评论文章说,“尽管布莱尔对非洲有所贡献,但是非洲最大的财富是非洲的人民,非洲的发展要靠非洲人民自己。”这些漫画和评论,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的另一项任务是参加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叁点半的《独立报》主报编前会。不知道是不是对于国际部实习人员的优待,在我参加例会的两周里竟然发现,尽管多个部门都有实习人员,但是只有我们这个部门实习人员参加每天例会。
早上十点半的例会准备,是各个部门当班编辑最忙的时间。他们早上9点到位,开始在内部资料库,包括全世界最主要的通讯社搜索新闻。可惜,新华社还不在他们的数据库中。
国际部每天两个编辑值班,两人一边找新闻,一边相互商量选题。10点30,各个部门的当班主编将选定的新闻标题打印出来,匆匆来到《独立报》主编厂颈尘辞苍的办公室开会。
厂颈尘辞苍是一位五六十开外的先生。虽然白发苍苍,但从他走路,说话样子还是能够看到一种敢于挑战的风格。会议开始,各个部门的主编就开始将当天找到的新闻逐条进行说明,其他部门的编辑对应复印好的选题报告一一对应,相互听取。从国内新闻,到国际新闻,从经济到体育,从图片到评论等等,叁十分钟的会,基本上把当天的新闻都说了一遍。这个过程中,厂颈尘辞苍几乎没有任何评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