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2008年2月1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2:29更新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学生日记:晓晨走世界—北极
 

 
 
张晓晨从16岁开始独自一人出国旅游。除了游览普通意义上的旅游胜地,晓晨还曾游历过尼泊尔、约旦、肯尼亚、塞尔维亚等一般游客不会涉足的国家和地区。2007年她完成南、北两极的旅行,圆了自己25岁前走过七大洲、四大洋和南北两极的梦。《晓晨走世界》这个专栏将从她的北极之行开始,和读者分享她一路的旅途见闻。——编者

北极美景

决定去北极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想去,便去了。其实也不是没有私心的,因为自北极回来,圣诞假期再到南极半岛上露营两天,我便也算是在25岁的时候,走过七大洲和南北两极了。

行程很简单,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出发,沿挪威海岸线一直向北,经卑尔根,挪威峡湾,过欧洲大陆的最北点北角,之后继续向北航行,直到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的地方——斯瓦尔巴德群岛。而该群岛中的小镇新奥尔松更是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所在。
我这次非常幸运,不但得以入内参观,还有幸得科考队员赠以北极采集的化石样本作为留念,实在是意外惊喜。

上船之前,朋友听说我乘坐的是8万6千吨的豪华油轮,号称是当年泰坦尼克号的两倍大小,无不打趣叫我小心冰山。其实他们是多虑了。今日的北极,拜全球变暖所赐,冰川早已融化的差不多了,我们可谓是想撞冰山亦不可得呢!我本非环保志士,但毕竟亲眼所见,终是不免心寒。
游北极
晓晨的北极之旅

北纬79度35分

话虽如此,北极仍是大有可观。摘一段当时在船上所写的日记,应该能明白说出我的感受: “明天就会到达本次旅途的最北点,北纬79度35分了。航行在海上真是奇妙的体验,远处是绵延千里的冰川,脚下是北冰洋的浩淼烟波,头顶是北极通透高远的天空。自从进入北极之后,餐厅里的背景音乐就换成了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看着北冰洋的冰川,连我这个乐盲也可以体会到大师经典之作中的壮美所在。怎么办,虽然已经是接近午夜十二点,可是我完全不想睡觉——因了这不落的太阳,也因了面前的美景。总觉得浪费时间去睡觉是很奢侈的事情,眼前这壮美的海上冰川是一生一次的体验,总想多看两眼才够本。”

悬崖,大海,驯鹿,和那么高那么远的天空。冰蓝湛绿的海水,纯净通透的空气。这,便是北极了。

当初有朋友好奇我为什么要去北极,我笑说是为了看北极熊,行程中不是有个熊岛吗,就算不登陆,远观一下也是好的。结果事实证明,我这次所谓北极之旅,别说北极熊了, 连熊毛都没瞄到一根!

勉强算是见到小海豹,也还是在极地博物馆的海豹池里,在下当时就郁闷了——一样是在动物园里看,我为啥要大老远的跑北极看你啊? 其实还是怪不得人家北极熊,按照科考队员的说法,冰都化了,熊也只能退到更北的地方去。可地球纬度一共也只有90度,到79度已是如此不堪,熊们何时会面临退无可退的境地,我不敢想。

说来说去,咱们中国科考站的科考队员,居然算是整个行程中遇到的最值得纪念的生物了——这当然是玩笑话,呵呵。

黄河站

在新奥尔松一共有8个国家的科考站,咱们中国的门口有两个大石狮子,窗上还贴着窗花,我老远看过来,就知道自己是找对组织啦!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的唯一科考基地,成立于2004年,时间虽不长,规模却不小,相比韩国要与别国合用一栋楼,咱们的红色两层小楼已经是很大的手笔了。

门是关着的,我不敢贸然打扰,只在门口探头探脑,举起相机一阵狂拍:窗花后面,隐隐约约有人影闪动,心里祈祷,他们会不会下来呢?幸运的是,我这明显的中国面孔真的引出了几名科考队员!兴奋的上前攀谈,小心翼翼的试探着问:能进去看看吗?身为中国自己人当然会有福利啦,自豪地走进去,同时眼看着几名想跟进的日本人被拒之门外,心中暗爽!
手捧化石的晓晨和中国科考队员
手捧化石的晓晨和中国科考队员

进站要先换鞋,里面也的确是干净整洁,看见小小的中国国旗,心里暖暖的。走到二楼的极光观测室,居然看到几个女生,很年轻的样子,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虽然她们的皮肤不是国人以为美的病态白皙,脸上也略有风霜,但神色间自然而然便是潇洒磊落。不由得赞叹一句不让须眉,想不到在这极北苦寒之地能见到这么多年轻的女博士生。

其实岛上的生活还是清苦的,为了环保的理由,岛上不许自己做饭,各国的科学家都是到挪威提供的食堂统一用餐。日日西餐,对国人的胃首先便是一个考验。此外到了冬天,零下几十度驾雪地摩托入山采集标本,个中辛苦,冷暖自知。我只顾好奇,没料到无意中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在中国北极科考站门前,高大的中国科学家和一脸求知的中国学生,的确吸引到不少咔嚓声,不知又成了几个老外镜头中的作品?

最感动的是,告辞出来的时候,本已出了大门,国家海洋局的科学家突然叫我等等,自己特地折返回去,拿了一块化石出来,送我留作纪念——是科考队员采集的标本,按规定是不可外传的呢!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礼物,最重要的是,那份心意,叫我感动。化石不大也不起眼,握在手中却是时光的重量,不知经过了几亿年的岁月。

出来的时候,竟然看到北极冰原上,顽强盛开的紫色小花。贴着地面,小小的一片,并不张扬,却是绚烂,生命的美丽。想到幼时读过的童话,那开在北极的一朵紫罗兰,便给她们来了个特写。突然就很想转回黄河站去,把这张照片送给那几名女科考队员。

回到船上,准备返程。此刻的阳光很好,云层很低,看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流金岁月”这个词——虽然和现在的风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想,当我多年以后回想起现在,应该也会觉得,这样的25岁,是流金岁月吧。

 
 
相关内容
摆图辑闭留学生张晓晨南极摄影集
音视图片 Picture Galleries
访谈:游走南极的女博士
2008年2月13日 | 留学英伦 Study in the UK
叠叠颁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叠叠颁概不负责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