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11更新

利兹大学东亚系硕士研究生 姜夔
校园记者

校园记者:初抵利兹大学

向来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些信心,但每次要换新环境,心里还总不免有点担忧。这次“转会”利兹也是一样。不过,在我来到这里几周之后,事实再次证实,担心纯属多余。

感受城市差异

研究生选校大致有两条思路,要么奔着牛校去,要么奔着牛城去(当然,牛城里的牛校是最为烫手的)。想当初,我选择了后者。

没有伦敦、曼城的显赫名声,但相比之下,利兹也算是牛城了。据说,这里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工作好找,文化多元,休闲娱乐活动繁多,而且物价水平不高。还据说,很多人因为喜欢利兹这个城,选择利兹的大学,然后便扎根在此,一呆就是几十年。

刚来的几天,每天除了应对入学手续,大多的时间都在街上乱转。搞清警局如何去,巴士站、火车站在哪里;侦查歌影剧院、博物馆的动向;摸清何种东东在哪家店的性价比最高。比起前一年呆的小镇鲁顿,利兹的确多彩蓬勃了许多。街道上攒动的人头,免费公车上各样的语言,车窗外各种的建筑。小镇的生活是宁静的,而来这的第叁天就听说博物馆有泰国人妖表演。

研究生课堂

正式开学的前几天,院里开了个学前准备会。老师们自我介绍一下,同学们相互认识一下,发发课表,讲讲要求之类。

我所在的东亚研究院今年继续秉承小而强悍的特点,此届一共只招收了35名硕士研究生。我们这35人,包括连我在内的5个中国学生,又各自分去8个专业。每个专业有固定的必修课,而剩下几十学分可以按照个人研究兴趣选修课程。据说,利兹东亚院的学术水平在全英都是很可以数一数的。后来发现,每次跟利兹人说起我是东亚院的时候,对方都会投来“好强啊”的目光。

正式进入课堂,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是研究生了。通常第一节课都是颈苍迟谤辞诲耻肠迟颈辞苍,没啥正题就晃过去了。可这次,课程介绍只用5分钟讲完,然后直奔主题,从此一泻而下。我这学期的课程实在惊人:从地域上讲,要研究东亚、东南亚、中东、欧盟、太平洋经济圈;从学科上讲,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传媒、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我需要在这众多领域中发掘我最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研究,在学年结束时提交研究论文。自是有很多书要读。于是,刚开学两周,已经开始每天埋头书海了。

四川地震纪念会

书是要认真读,但窗外事也是要关心参与的。利兹是大城,利兹大学是大校,各种的活动也是不胜枚举。在来到这儿的两周时间里,我最留心的是10月8号在大学举行的四川地震纪念会。

这个活动是由利兹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主办,利兹中国学联协办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总领事倪坚、利兹市长、利兹大学校长均出席了当天的纪念活动。在一间多功能教室里,一百多位中外学生一起回顾地震发生的日子,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还在台上分享了她的地震经历。而我,因为参加过灾区志愿的缘故也被邀请发言。于是,我做了一场题为“爱是永不止息”的小小演讲,希望借此鼓励大家不要停止对灾区的关注,也将我们的爱更多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四川地震纪念会
留学生在纪念会后插花凭吊

的确,即使在灾难发生5个月后,当我们回看那些照片、录像的时候,我们还是流泪了。虽然或许我们跟那些死去的人儿不曾相识,可是想起刹那间,那么多生命失去色彩,又有那么多生命被孤单地留下,我们的心便仍旧会痛。

总领事倪坚说,此次地震,大使馆共接受捐款40万英镑。好多的一笔钱。或者这就是身在英国的中国学子们唯一能对四川人民表达爱的方式了吧。而我,亲自地去过灾区,亲自地听到那些故事,亲自地见过那些面容,对于川蜀那片土地,便更有不一样的情感。

见到灾民们正重燃生气,积极建设家园,我真的为他们的坚强感恩。而在了解了灾民的需要,尤其是知道那些孩子的需要后,心里对于他们长久关爱的担子便怎么也不会再放下了。我不可以仅仅只是跑去那边呆上十几天,向他们表示下同情,说上些鼓励的话,然后便回到我原本的生活,将那些孩子放在脑后,只偶尔拿出来凭吊一下。同样的,对于大多数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我们也不可以只是单单随媒体制造的黑色悲痛哭上几回,捐上些钱,然后从此对他们不再关心。其实,在我看来,这场灾难对更多普通人的意义,应该是引发深层次的对于自己生活的审视和思考。

就像借10月8日的纪念会所传达的,对于四川灾民的爱不能止息,对于生命的思索不能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