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8年3月03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28更新

大象传媒中国网记者 天舒
天舒访谈

尝厂贰院长专访:与中国合作的新战略

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爵士Howard Davies在接受该大学任职前,曾担任过英国财政大臣的特殊财政顾问、英格兰银行的副总裁,以及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

从金融界转战教育界,不知这中间的跨度有多大?在接受我的采访时,顿补惫颈别蝉院长畅谈了他治理名校的理念、大学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同北大和复旦联合推出的双学位;还有尝厂贰刚刚和中、英外交部签署的协议——为两国的外交官们提供培训。

问: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LSE) 2006年至2011年的战略计划概略是什么?

答:从各方各面来讲,我们都希望保持学校的本色,希望继续把学校保持成一个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全球性高等学府。转而言之,继续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留学生,并且继续专注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教研。所以说如此看来,我们的战略是一贯性的。不过,我们也计划在今后叁到四年时间里把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到九千人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在某些领域的增长要超过其他一些领域。

我们正在扩充管理系、金融系。另外还有几个专业系我们也希望能够扩展。比如说医疗卫生专业,如何设计国民医疗卫生系统这种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政治经济学课题是世界各国都面对的大问题。同样,城市化问题也是这样,不同的城市是如何应对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的。这就是我们新强调的一些学术重点。

另外还有一件我确认的事情就是,我们将继续扩展与少数几个大学的伙伴关系,这样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否则无法提供的学科与文凭。我们主要的伙伴大学是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巴黎政治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我们已经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办了两个专业或联合教学项目,而且正在计划开办更多的专业和项目。

与中国合办双硕士学位

问:诺丁翰、利物浦等大学有的在中国创建了分校,有的与中国大学联合办学,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答:我认为不同的大学有时候必须做出一些这方面的决定。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些理工科大学会决定在那里建立分校、开创一席之地,不过对社会科学类的学府来说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因为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可以说是一个学者的社区,这个学者群就是我们的学院。我们这里没有实验室或大型科研设施,因此我觉得在中国设立分校的话,学校就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了,除非你能把整个一个学校的所有学者都一下子搬到中国去,不然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决定宁可开展合作伙伴方式的项目。我们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双方可以合作拿出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拿出来的东西。

举北京大学的例子来说,我们开设了一个双硕士学位。学生们第一年在伦敦学习国际关系,学习国际关系的理论以及国际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然后他们在北京研修一年有关中国崛起的课题,中国的成长如何影响全球力量均衡、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外交政策等等课题。上述这些课题我们在伦敦搞就有困难。当然了,对于不懂汉语的学生来说,在北京学习也给他们一个学习语言的机会,而对于英语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来到伦敦这一段时间可以提高英语水平。上述很多事情我们两个学府各自都很难做到。

同样,我们现在与上海的复旦大学合作开办了全球媒介与传播双硕士项目。同样,我们的学生要研究的是传媒在中国的角色、中国的传媒管制规定,然后再来伦敦一年研修传媒界的文化、传媒界的男女地位、政治斗争等等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走合作伙伴这条路,对比起在中国开办卫星学院而无法体现伦敦政经学院的学术优势那种做法来说,对我们这样的社会科学学府来说就更有意义。

中国外交人员到尝厂贰研修

问:今后几年与中国方面或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没有其他新合作项目?

答:目前我们仍将把精力先集中在与北大和复旦项目上。然而,我们同时也在与中国外交系统方面发展联系。中国的现任外长杨洁篪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70年代的毕业生。因为这正好是他负责的部门,所以中国的外交系统已经与伦敦政经学院建立了联系沟通方式。通过这个渠道,在职的外交官可以被选派来这里几个月时间,比如说利用调离就职、准备上任新职之前的间隔时期,来这里研修、写论文、研究一些有关国际关系的课题。

我们一个多月前也刚刚同英国外交部和中国外交部签署了一份协议,建立了这种交流方式。所以说我们与其他中国方面不同类别的单位与部门也存在交流关系。我们同时也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科学院合作,为中国在职官员在北京提供一个为期十周的行政管理培训项目。我们还在北京大学的校园内开设了一个暑期学校,我们暑期派遣伦敦政经学院的师资前往教学。

所以说,我们实际上与中国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很广泛的。而且我相信,今后几年中肯定还会有新的项目,只不过这些项目具体会是什么我暂时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