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16更新
大象传媒 中国网 天舒
天舒访谈
姜培源以一个典型的艺术家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瘦、长发扎成马尾辫、戴一幅宽边黑框眼镜。他的话不多,甚至可以说相当少。我想他当时也许更希望用画笔来表达心情,而不是坐在演播间、摄像机前接受采访。
邀请培源的主要原因是他刚刚获得英国着名的叠笔肖像画大赛的青年艺术家奖。能够在这个世界着名的肖像画大赛中获得奖项并非易事,我很想了解培源的绘画道路,他在英国名校学习艺术的感受,当然还有他获奖作品的由来。
话筒前的培源并不善言辞,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勾勒出一个青年画家的真实状态——困惑但却执著,不断挣扎的同时又不断探索, 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矛盾心态。
“我的获奖作品是我的丑辞耻蝉别尘补迟别,当时合租一个房子的室友。选择画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我很想参加这个肖像画比赛,那天见到室友就问她能不能做我的模特,她说行,我就开始画了。”
姜培源的获奖作品“鲍苍迟颈迟濒别诲” |
姜培源用了四个星期画出的这幅油画得到2008年英国叠笔肖像画大赛评委的认可,当我问他作画时是否要表现出室友的什么特点时,培源沉默半晌,给了我一个否定的答案。
“为什么不可以把一幅画纯粹作为画来评价呢?我觉得画画并不一定要体现出一个人的什么精神来,因为一幅照片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不是吗?所以我就是抱着参加比赛的心态去画我的室友的,仅仅把这看成是我绘画生涯中的一个锻炼。”
出国学习的痛苦
如果仅从绘画的技法来评定优劣,培源应该占尽优势——从小立志当画家的他虽然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但他仍然在家人的支持下,利用绘画才华成为重点高中的特招生。“我们在国内受的训练就是照着东西画,画得和参照物越像,成绩就越高。这个功夫做的还是挺扎实的。”
不过培源的这种绘画特点在他来到英国后让他备受煎熬。
“高考时我的专业成绩过了,但文化课成绩不够。大学我在伯明翰大学艺术学院,刚到那儿的整整一年我都很不适应,因为我和同学的差距太大,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相差太多。有些人画得并不特别好,但他们会很多其他的东西,他们的知识面很广;我的画可以画得比他们好,但我知道的不多,比如现代的艺术理论等等,我都不懂。在国内我们一谈起画家就是一百年前的画家,对现代的画家了解很少。这些欠缺都让我觉得难受。”
姜培源用了大半年时间集中精力拓展知识面,同时也苦苦探求自己的绘画风格。对于多年来习惯于有参照物作画,习惯于听从老师安排的艺术生来说,这个学习过程是艰难的。
“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我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自己创作阶段。最初我重点攻肖像,但分数总是不高,老师的评价是技法不错,但没有东西在里面。我琢磨了很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后来决定往抽象画发展。我开始研究绘画时可以使用的不同的材料,大量看书,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过到去年年底,我的风格又变了。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师的影响比较大,当然也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老师的评价,尤其是他的否定会让我反思很久。经过一段时间的折磨,等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再开始新的创作。”
创作的过程是不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我问培源,怎样和生活的环境互动?毕竟走了千万里路才来到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社会吧?
“这要因人而异,不一定为了解社会强迫自己去做什么。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不画的时候也在想画什么,怎么画。搞艺术的人和一般上班的人不一样,我对别的东西又不感兴趣,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琢磨画画,有时候问自己的问题总是找不到答案,所以现在和刚到英国时一样,还是挺痛苦的。”
那没有考虑过做别的吗?和绘画有关的,比如设计,广告?如果能够重新选择的话,会不会考虑学会计?学金融?当个建筑师?
我的问题把培源逗笑了。这一次他没有多想,他的回答也很简单:没有。“我妈妈现在还对我说,学画画以后能干什么?‘你这样的画不会有人买,我看了都不喜欢。’可我就是喜欢画画。也不管那么多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能够获奖让姜培源感到相当意外,但他当然意识到这为他增加了知名度、打开更多机会之门。在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即将结束,培源已经申请了一个艺术机构提供的驻地创作机会。“毕业以后如果能签画廊当然好,不行的话,现在国内也有机会,我可以回国当老师。我在切尔西学院的老师有这样的理念——要想让你有随意发展的可能性,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教你。如果我做老师,我想我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更自由、更随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