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冷战年代的现代艺术
|
||||||||||||||||||||||||||||||||||||||||||||||||||||||||||
回顾西方与前苏联的冷战,想到那个数千枚核弹头锁定对方城市的年代,仍然能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刚刚开幕的一个展览提醒我们,那场对峙也曾有独特的艺术展现。 在展览中既可以看到1945-70年间喧闹的政治宣传画,也可以看到让人感觉宁静的、造型优美的各种家居用品。 有些展品,诸如莫泽莱夫斯基(惭辞诲锄别濒别飞蝉办颈)的红色玻璃纤维椅子,弯曲的线条似乎是要把坐下的人怀抱起来,让你在那充满恐惧的世界里感到某种安抚。 军事对峙影响了艺术口味? 《设计1945-70:冷战现代艺术展》(Cold War Modern, Design 1945-70)让参观者意识到,政治和军事的对峙在不小的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人以及后来人的美术感。
至少,这次展览的策划者简?帕维特(Jane Pavitt)是这么看。在她说来,冷战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雷达、卫星、微波炉、电脑、半导体收音机和互联网。 “从一种意义上说,冷战也创造了我们今天的按钮世界,从微波炉、电脑、直到原子弹。这种技术里面却存在一种紧张对立,电钮既是毁灭的工具,也是乐观主义的工具。” 战后柏林的两种重建模式 建筑形式也是这次艺术展涵盖的一个领域。 第二次大战中,西方与苏联结盟击溃了纳粹德国。战后他们把德国首都柏林分为不同的占领区,在废墟上重建什么样的城市,大家的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苏联占领区的中心部位的斯大林大道(厂迟补濒颈苍补濒濒别别)两侧,借助许多人的义务劳动在短短的四年中修建了一座座洁白的工人宿舍大厦,耸立在被炸弹夷为平地的市区,如同一个个的婚宴蛋糕,向冷战对手发动攻心战。
西柏林当局不甘示弱,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建筑展,请去了国际上的诸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包括科尔比西耶(Le Corbusier)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当时修建的房子分给等待分房的市民,分到的佼佼者自然不亦乐乎。但是,这些建筑当然也展现了当政者的政治动机,要显示西柏林是一个外向的、开放的城市,从而与东柏林的冷战对手隔河叫阵。 消费主义是赢家? 现在去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展览,回首当年的设计,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并非东西两方的差异。 虽然政治理念截然不同,但是,到头来这些现代主义的工艺美术和建筑工程的创意,经过年代的变迁,越发展现出一些趋同的、共性的东西来。 在帕维特女士看来,这似乎显示,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到最后的真正赢家却是消费主义。 “倘若消费主义真的是赢家,我们莫非要以购物取代理念?这是21世纪的首号问题。” |
相关内容
![]() 2008年8月28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 2008年7月11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 2008年6月09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 2007年8月30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 2006年6月14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叠叠颁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叠叠颁概不负责
最新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