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心少女与器官捐献
|
||||||||||||||||||||||||||||||||||||||||||||||||||||||||||
两颗心脏在汉娜的胸腔里一起跳动了10年后,捐献者的心脏被重新取了出来,我要说的事也才真正开始…
16年前,汉娜(Hannah Clark)带着一颗极度脆弱的心脏,在威尔士的卡迪夫市郊一个小镇上呱呱坠地。 汉娜患的是cardiomyopathy,心肌症, 即由心肌缺陷导致的心脏衰竭。平均每10万个新生儿中,只有1.2个婴儿会遇此不幸。如不尽早做心脏移植手术,汉娜的生命朝不保夕。 心上加心 汉娜两岁时,得到了一颗合适的捐献心脏。死者是一个五个月的婴儿,婴儿的父母希望把自己的不幸变为他人的生机。
医生为汉娜做了心脏移植手术。不过,不是常规的用捐献心脏换掉缺陷心脏,而是把它“嫁接”在汉娜的心脏上。汉娜全身的供血功能主要由植入的心脏承担,医生希望,汉娜的心脏可以籍此得到休息,慢慢变得强壮起来。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植入的异体器官会本能的排斥,为了植入器官的存活,病人必须服用大剂量的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immunosuppressant drugs)。 每天多达17种的抑制药物严重损害了汉娜身体的免疫功能。10年后,汉娜的体内出现癌变。为接受化疗,必须停止服用抑制药物。停药,意味着汉娜的身体开始排斥植入的心脏。 捐献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选择只有一个:重新取出植入的心脏。后果,无人能预料,因为没有这样的先例。医生只能寄希望于汉娜自身的心脏能够恢复到足以承担起应有的功能。 1996年2月,汉娜的植入心脏被重新取出。 手术叁年后,汉娜完全康复。她通过了中学会考,得到了第一份半日制工作,像任何一位16岁的少女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憧憬。 日前,汉娜与家人和两次心脏移植手术的主治大夫一起,第一次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汉娜的成功治疗不仅是一个医学奇迹,更有许多实际的重大意义。它从某种程度上为这样一个理论提供了实际的依据:即一颗衰弱的心脏如果能得到休息的机会,就有可能变得强壮起来。 医学界为此兴奋激动,而我则对汉娜和她的主刀大夫亚考伯爵士(Sir Magdi Yacoub)新闻发布会上的另一番话感慨不已。 汉娜说,如果没有那位捐献者,就不会有今天的她。 亚考伯爵士说,五年前,他对“假定同意”的原则持保留态度,而现在他坚决支持这么做。 汉娜的“心历路程”引起人们再度关注一个充满争议的敏感问题
所谓的“假定同意”,presumed consent,即除非本人特别登记,声明不愿意死后捐献器官,医生可以假定死者同意捐献而摘取器官。 英国目前的捐献原则正好相反,即愿意死后捐献者要进行登记,领取器官捐献卡。 调查显示,90%以上的英国公众原则上支持捐献器官,但真正采取行动登记注册成为捐献者的则不到25%。 8,000 / 3,000 / 1,000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器官捐献者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 每年有8,000多名英国人等待做肾脏、心脏、肝脏等器官移植手术,而得到的捐献器官只能够作3,000例移植手术。每年大约有1,000名病人在等待移植器官中死去。 许多人呼吁,英国应该采取其它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在执行的“假定同意”的器官捐献政策。它意味着,医生可以从每一位成年死者身上摘取器官,除非本人登记选择“排除在外”(opt out)。 英国首相布朗是注册的器官捐献者,也是“假定同意”捐献原则的支持者。去年,政府特别设立了一个调查小组(UK Organ Donation Taskforce),就是否应该改变英国的器官捐献政策进行咨询,也再度引发了就这个问题的激烈辩论。
仁者见仁 支持者认为,“假定同意”原则能鼓励人们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决定。一旦出现不幸,捐献者的愿望能够得到尊重,更多的生命会因此得到挽救,死者的家属也避免了在一个极度悲伤的时刻作出一个极度困难的决定。 而反对者则说,“假定同意”原则违背了器官捐献的一个根本理念:即捐献器官是一种给与,一种奉献。“假定同意”把志愿者变成了强制征兵,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调查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反对改变英国现行的器官捐献政策,建议政府应该加大鼓励人们捐献器官的宣传。 英国政府从去年底发起了一场将耗资450万英镑的宣传运动,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000万人注册成为器官捐献者,2013年达到25万人,比现有的注册人数翻一番。 首相布朗留下了个活口,说如果届时达不到目标,仍要考虑通过改变立法引入“假定同意”的可能性。 到那时布朗还是不是首相还是个大问号呢,不过,关注器官捐献的人对此未必关心。 各位意下如何?是否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 (腾龙2009年8月4日于伦敦) 摆欢迎使用右上方发表意见栏跟贴评论闭
读者反馈
说到器官捐献,就不能不提如今受众与志愿者比例严重失调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在这不可调和的矛盾促使下,器官买卖甚至于器官犯罪恐怕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无可避免地成为现实。当然,现代医学发展神速,现在已经能够在婴儿出生时保留其脐带血,其中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在任何时候为此人培养出其器官的“克隆体”,随时替换出状况的身体零部件,完全满足移植需要,当然此技术走出实验室仍需要时间。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愿我开始的推断只是杞人忧天。 Lily 愿意 未署名读者 比,比,比,你们就知道比,总看着别人碗里的肉,然后要不说葡萄酸,要不自叹不如。从来没正眼看过自己国家的问题,总拿外面的人来说自己家的事。器官捐献是我们该谈的么?国内连看病都看不起,还好高骛远说道德,说奉献?你们是拿空头支票来诱惑贫民犯罪吧? 未署名读者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未署名读者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器官捐献者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然而仍然有25%的人注册成为器官捐献者!令人感慨。在中国,捐献器官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去想的。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看来的确是多方面的。 Xiao Ke 我同意“假定同意”的原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用自己的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是无私的奉献和伟大的举动。这不仅仅是政治家和名人的事情。愿跟多的人加入奉献着的行列。谢谢腾龙将这个感人的故事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闯别谤别尘测,英国 在国内读大学时,校园里隔叁差五地就有写着“献血流动站”字样的大巴车,沿路一溜桌椅,一群披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严阵以待。不知为什么我极少见到有学生去那里,多数时候是小护士们嘻嘻哈哈地聊天,甚至有时我想要不是白大褂在身说不定她们已经开始嗑瓜子剥橘子了。同学之间都说,献血崇高不错,但谁知这些车是什么来头,抽走几滴血没什么,可万一针头消毒不干净染上个肝炎甚至艾滋病什么的还不死翘翘啦?我无意指责这些同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社会太过复杂,每个人有时都不得不把自己像做茧一样封闭起来以求自保,社会也许会因此而变得冷漠,而个人却可能赖此而得以生存——献血尚且如此,更何况献器官乎?有些事情经不起回忆,实在是令人寒心。 Rose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惊悚电影:暴利使得一些人为了贩卖器官而杀人,获取活人的器官;还想起了老师在课堂上曾讲过的恐怖事件:一个女孩在酒吧醉酒,醒来后发现自己泡在装满冰水的浴缸里,一开始没有任何感觉,意识恢复后发现自己后背上有一道口子,全身的器官竟然都被盗取摘除了!她试图报警,但几分钟就死了。老师讲这些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要坚定信念,树立牢不可破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始终不渝地以学习为己任,尤其重要的是不可到酒吧之类的地方胡混。虽说故事的真实性尚待考证,但确实把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吓唬住了,看似荒谬实则道出了人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器官犯罪。咳,如果世上能多一些愿意主动捐献器官的好心人,也许今天人们的担心就不会在明天变成现实。 未署名读者 有关假设同意原则的争论,除了文中探讨的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是否有绝对的信任前提。也就是说,要对医院和医生有绝对的信任。我曾看到报道说,巴西就曾一度实行假设同意的捐献原则,但很快又废除了,原因就是病人担心被医生偷偷摘取器官。 驰,湖南长沙 应该增加宣传,方便人们完成填表、签字。不赞成假定同意,这违背了捐献的自愿原则。政府既然能统计出90%同意死后捐献,就应当设立多种渠道,且把这些人说服完成表格,这应当不是艰巨的任务。当然,我既是登记的骨髓捐献者,也是登记的死后器官捐献者。 础濒别虫,英国 主题太偏执图象太血腥,不适宜在综合大众媒体公布。 闯补肠办,英国 注册志愿捐献器官的人,真的到捐献时,已是遭遇不幸,如果死者的亲人不愿意让医生摘取器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Sunhui 器官捐献者,令我敬佩。文中那位失去婴儿的父母,希望孩子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这是寄托哀思的最好方法了,但要这么做,又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他们的精神境界的确崇高,尽管我很讨厌用这样的字眼。 闯颈箩耻苍,中国 |
相关内容
汉娜的选择
2008年12月02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两对夫妇互相捐赠肾脏
2007年10月04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捐器官 不反对等于同意?
2007年9月20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器官受赠者运动会在苏格兰召开
2007年7月26日 | 英国生活 Life in the UK
叠叠颁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叠叠颁概不负责
最新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