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2008年9月03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14更新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志愿者日记:山区里的小小神童
 

 
 
小神童周涛
山区里的小神童六岁的周涛
四川地震发生后,身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受到极大震撼。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注,有人自发组织募捐筹款活动,也有人在灾难发生后申请去灾区做志愿者。姜夔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文是她在与北川毗邻的安县桑枣镇发回的系列“志愿者日记”的第二篇。——编者

到达洛祥的第四天,意外地发现一个六岁的小神童,周涛。

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小图书室里,每天围满了孩子,“葵花姐姐”,“葵花姐姐”地唤着我的名字。孩子的数量远远超出我所能够照看的能力,常常跟上帝祷告,让我有更多的能力来关心发现每一个孩子。今天,上帝再一次回应了我的祷告。

早上,仍旧被孩子们的呼喊声叫醒。迷迷糊糊开了图书室的门,放他们进去自己看书。大概是平时便没有晨读的习惯,孩子们冲到摆放玩具的架子前争先恐后地抢玩具来玩。我有点失望。失望归失望,玩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在游戏中成长也是件不错的事,不是吗?于是,转身打算洗脸刷牙去。

转身的霎那,眼角扫到一个穿黄色上衣的男孩子身上。他安静地坐在圆凳上,手里捧了本故事书。男孩抬头看向我,很天真地冲我笑笑,“葵花姐姐,给我讲故事好不好?”面对一双透明清澈的眸子,想起妈妈常说我小时候也时常拽着大人要讲讲。自是很乐意地点点头,说是待我洗漱回来便讲给他。

六岁小神童

搬个凳子在他身旁坐下,讲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周涛说,“葵花姐姐,我给你讲故事好不好?”听到这样的请求,又是很爽快地点点头。

周涛换了另一本带有拼音的读物,给我讲了拇指姑娘。令我惊讶的是,故事讲的十分流畅,尽管稚嫩的声音带有几分羞涩,掺有川音的普通话也偶尔需要我多反应一秒,但我仍旧对眼前的这个小男孩发出由衷的赞赏,因为,他才只有六岁。

几个故事下来,我不得不再一次的发出赞赏。原以为,他是按着文字上方标注的拼音念给我听的,但其实,每一个字他都是识得的。我惊讶于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居然认得这么许多造型各异的方块字。与其他简单地在玩着水枪,背着儿歌的孩子,甚至是长他几岁的孩子相比,周涛的确有些很不一样。

接下来,开始今天的算术课,孩子们在学着诸如2加3等于几的算术题。周涛跑来拉拉我的胳膊,把一本硬皮书递在我的手里。打开的书页上写着5个加减等式,比如124加227等于351。我几乎惊呆过去,突然觉得,一句简单的“周涛,你真棒”已经不足以表扬他的棒了。我该用什么话语来继续鼓励他呢?

上午的剩余时光,周涛几乎成了小老师,给其他的小朋友读故事,或者教算术。我远远地看着他,满心的欢喜。趁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周涛又跑来让我讲故事。聊天中,我发现,除了认字,背诗,算术,他居然还懂好多事情。他会跟我讨论岩浆,问我火山的事情,还会对热能感兴趣。我一再地问他,这些事情你都是从哪里知道的,他说就是从别人那里,或者从书上啊。

探访神童家

山区里的小神童六岁的周涛
周涛能读会算,家长绝不在他上学的问题上心疼钱

下午放学的时候,周涛拉着我去他家坐坐。我想,有这么聪明的孩子,他的家人应该也蛮有文化的吧,嗯,就去拜访一下。

然而,拥挤的板房里,爸爸光着脊梁躺在帘子里睡觉,端着盆子走进来的妈妈身材已经走了形。他们看到孩子亲昵地拉着我,又看看我的肤色,便知道我是外面来的志愿者。孩子的父母坐下来,很热情地招呼我,跟我聊了起来。

周涛的父母不仅没有什么文化,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讲。我费劲地听着四川话,有时甚至要周涛来做翻译。

妈妈说,孩子所会的这些,大多不是他们教的,因为好多事情,连他们都是不知道的。“我们也奇怪这孩子是怎么知道的,大概是遇人就问吧”妈妈这样猜测着。不过,妈妈告诉我,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四年前就从山上搬出来了,而那时周涛才上幼儿园。

我问他们,山上的幼儿园和县里的幼儿园费用差别大吗?爸爸说,这些钱还是可以应付的,但是一家六口在安县的生活费就要大大增加了,因此,他必须要努力地在外打工。

妈妈说,这个孩子好像就是天生好学,如果一个月的钱有剩余,妈妈就会问他想买什么,而周涛每次的回答都是书,或者纸笔。爸爸说,他现在的心愿就是能多存点钱,开个书店,这样不仅全家人有了饭票,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周涛对书籍的需求。不过,这次地震,让他们一家人离这个愿望更加遥远了。“砸锅卖铁我们也要让他上好学,绝不在他上学的问题上心疼钱。”妈妈很坚定地说。毫无疑问地,周涛是全家人唯一的希望。

我的感慨

我实在没有想过,在这样贫穷落后的山村里,居然也有这样天才的儿童。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未来的憧憬,他们没有输给山外的孩子。他们一样的天真可爱,他们一样的勤奋好学,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得到像山外的孩子一样的机会,一个可以分享国家优秀的教育资源的机会。或者,他们不需要投资几十万的电教化设备,不需要偌大的校内游泳馆,甚至不需要防反光黑板。他们,可以奢望拥有一位来自城里,满有学识,用爱心鼓励他们的老师吗?他们,可以奢望拥有一间不用太大,但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吗?图书室里有一位和蔼的管理员,耐心地帮他们借阅书籍,遇到读不懂的地方,管理员还可以给他们讲讲。

在物质贫乏的时候,接触这些孩子的人显得尤为重要。让这些孩子在我们的爱中成长,在我们的鼓励声中继续探索,除了能够收获他们成长的快乐,或者,多少也可以弥补一下我们的亏欠吧。

我不知道,将来的有一天,周涛一家会不会为缴不起学费而发愁,“小神童”周涛会不会因此停止读书。但是,在他成长的每一天,但愿他被爱和鼓励紧紧包围。我也真诚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带着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这些处在村里、看似微不足道的“周涛”的大大潜能,去了解,去关注,去爱护他们。

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志愿者日记:四川桑枣镇的孩子
27 8,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日记:我在地震后做志愿者
15 7,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摆图辑闭探望地震受伤女孩
音视图片 Picture Galleries
留英学子祈福汶川义演晚会
09 6,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校园记者:留学生地震赈灾行动
19 5,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校园记者:从艺术节看参与精神
18 6,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留学日记:就这样,毕业了
16 6,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留学日记:英国的中国痕迹
21 5, 2008 | 留学日记 Students Diary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