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媒

    
 
最后更新时间: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有感中英教育的交流
 

 
 
西敏寺大学语言交流项目
蒋云芳和李平生教授在叠叠颁演播间
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和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语言交流项目从1997年开始,当时的主旨是为官方培养外语人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从中国到英国来学习进修的主要是非英语专业、来自中国高校和政府部门的人员。

在重庆市教委工作多年的蒋云芳和山东大学社会科学处、历史文化学院的李平生教授,05年9月来到西敏斯特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英语培训。

学语言要‘活’学

在中国都有英语基础的云芳和李教授,来到英国后才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的程度。云芳说,他们的老师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是,语法、写作不错,但是一交流起来就结结巴巴。

在中国做历史研究的李平生教授刚到英国就有这样的强烈感受:“语言是用来沟通交流的,我们在中国读了太多的‘死’书。但是在英国学习一段时间后,给大家的印象最深,让大家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在英国学的是‘活’的语言,是每天都能使用的语言。”

李教授特别提到文化和语言的联系,他认为学习语言时,有了最基本的词汇,最简单的表达后,剩下的就是对文化的理解和消化。一旦进入一个特定的语境当中,你可能不需要明白整个句子,而只需要找到一两个关键词,就能把相关的意思串连地理解。根据他个人的经验,平生觉得,如果对文化背景,也就是对语境有更多的了解,那将会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方式的不同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教委工作的蒋云芳说,在西敏斯特大学学习的这段时间,英国的教学模式给她的冲击很大。在中国那种因为人多而课堂大的现象在这边完全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小班教学。

英国老师授课时讲究师生互动的特点给云芳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她的老师在讲课时生动有趣、教学模式非常灵活,上课时他们从来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另外老师非常尊重同学的意见,比如在选择教材这样的问题上,老师不会表面上做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采用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

那么中国的教育界能从英国学到些什么呢?

李平生教授套用了英国人常说的一句话:It's a long way to go, but it's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他说通过在英国的学习,以及和英国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他觉得中国应该逐渐从应试教育中找到实用性的路子。“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国学生有‘高分低能’的问题。我发现这里的优秀学生并不认为高分最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技能。我们对‘实用技能’的理解在到了英国后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别也依依

即将结束在英国的学习生活,蒋云芳说值得怀念的东西会很多,比如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她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课堂也能是轻松快乐的,‘寓教于乐’不只是一句空谈。

李平生教授感慨说,他最会想念的是人:英国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还有他们的英国邻居。“我们在圣诞节的时候到英国人家里做客,体会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也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另外我们这些从中国来的学员能有近一年的时间聚在他乡,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经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在英国的生活都会给我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相关内容
请中国人才到英国工作
2006年7月11日 | 留学英伦 Study in the UK
利物浦大学校长专访
2006年6月23日 | 留学英伦 Study in the UK
中英宣布扩展教育联系
2006年4月月06日 | 留学英伦 Study in the UK
叠叠颁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叠叠颁概不负责
最新内容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页首